多元性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

2013-04-29 20:46雍军
理论观察 2013年7期
关键词:多元性缺失信仰

雍军

[摘 要]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引发文化层面的冲突与碰撞,文化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性文化的冲击造成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处在文化最前沿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信仰对象多样化、道德底线滑坡、人生目标不明确、法律意识淡漠等方面。因此,本文就在文化框架下重构大学生信仰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多元性;文化;大学生;信仰;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34 — 02

叔本华曾说过,信仰犹如爱慕具有不可强制性。信仰是主体关于人生意义和生活态度的最高理想理想和信念,并成为人培养忠诚、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树立自身信仰。然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体制的转型同时引发文化层面的交相更替,信仰问题也一直如影随行。总体而言,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先后经历了信仰危机论、信仰缺失论和信仰无用论,无论是哪一种论调,事实上都体现出了中国人对信仰的怀疑和迷茫,以至于有学者指出,中国虽有被称为信仰的政治教义,但并不存在真正的信仰。〔1〕“如今,旧的价值体系已残存不堪,但新价值却并未出现。这是一种文化的真空状态,前景如何则无人能加以预测。”〔2〕

这种文化真空状态下所产生的信仰缺失,在处于中国文化旋涡之中的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表现得尤其突出和明显。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

根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缺失与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信仰重塑中的价值研究》课题组的问卷结果显示,在“有无信仰”上,明确选择有信仰的专科32%,本科19%。而“信仰缺失”项在两个样本中都占最大比例,专科38%,本科更为显著达52%,如加上“无信仰”一项的专科25%,本科22%,则共专科高达63%,本科达74%。无疑,在当代大学生中信仰缺失(或无信仰)已成为一种令人焦虑不容回避的事实和普遍性存在。〔3〕具体而言,大学生信仰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仰对象多样化。目前大学生的信仰对象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多样性,精神、宗教、人物、物质、自然都可以成为他们的信仰对象,大到崇尚宇宙、国家、社会,小到崇拜英雄、明星、平民,大学生的信仰对象一般是以自身的价值观为中心,主要表现为英雄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

2.道德底线滑坡。诚信历来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根本不把诚信当回事,从学校期末考试到大学英语过级考试,泄题事件层出不穷,夹带抄袭已是司空见惯,作弊手段也是越来越现代化。此外,大学生责任感缺位现象较为普遍,很多人对自己、对父母、对恋人、对社会乃至对国家都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

3.人生目标不明确。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缺少清晰的目标定位,大多都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现在订立目标效用不大,还不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切随遇而安,其中也有部分大学生信奉娱乐至上,认为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读书期间逃课、上网、赌博、恋爱,白白荒废学业。

4.法律意识淡漠。有所信仰必须有所敬畏,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由于没有信仰作为坚实的支撑,法律意识淡漠,在人际关系冲突和矛盾中容易以极端方式解决,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层出不穷,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中国政治大学的“弑师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杀人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杀人案等血淋淋的案例都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

二、从文化的多元性剖析大学生信仰缺失原因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间,全面的改革开放也包括文化的改革开放,这就让中国从单一的文化转向多元的文化,“多元化本是现代化的一个健康发展,然而多元化一旦与怀疑论和虚无论合流,便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相对主义,终至失去一切共同的标准使人不再能判断美恶、真伪、美丑”〔2〕因此,剖析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追根溯源,还要从文化多元性层面来探求信仰缺失表象下的本质所在。

1.西方信仰缺失理念的渗透。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一向都是含糊不清的,说他们是佛教徒可以,说他们是道教徒也未尝不可,因此,按西方人的标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一向都是缺失的。和中国不同,西方人一直都有明确的宗教信仰,这一度成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西方人的信仰危机是从“上帝的死亡”开始的,科学教义最终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这一下子就摧毁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生活根基和人生支柱,西方人的人生丧失了生活的终极意义。在工业革命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让西方人似乎看到了另一种信仰的曙光,但两次世界大战却让西方人见识了科学技术发达的恐怖的一面,西方人在信仰方面只能继续无所依从。当时,许多西方哲学家、思想家都对西方这种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行了大量探讨和论述,这种消极的负面情绪最终传到了中国,让本来在信仰方面就摇摆不定的中国人对信仰问题就更加不确定了。

2.市场经济下实用主义的冲击。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一个凭借强大的意识形态信仰整合起来的国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依赖大一统的权威局面被彻底改变,每个人都不再被至高无上的权威严格地决定着,人生成了一种概然的人生,几率的人生,一切都得靠自己去探索、去尝试。许多年了人们这是第一次挣脱对别人的依附,真正让自己来证实自己,这对已经习惯于依附群体的个体来说,无疑在心理上会有一种依托的丧失感和信仰的缺失感。”〔4〕利益优先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机制,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很多人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社会上到处充斥着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等实用主义思潮,“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种思想在当今中国人中普遍存在。

3.传统惯性思维模式的延续。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己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如果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思维,即从A到B的话,那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就是曲线思维,即在AB之间迂回辗转,西方人推崇规则,凡事都得按规则办事,可中国人的曲线思维模式会让很多中国人在想问题时可以完全跳出规则之外,找到规则之外的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而这种随意性很强的思维模式在信仰方面的集中体现就是,中国人很难始终如一地保持一个坚定的信仰。

4.网络文化时代的影响。目前世界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它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满足了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大学生则更是作为“网虫”的中坚力量,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们在网络上学习、玩耍、工作,接触和接受网络上充斥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言论,一些极端、消极、偏激的思想和言论颠覆了很多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促使他们的信仰呈现一种多元化趋向,而缺少一种大家都认同的核心信仰,核心信仰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无标准、无原则、无差异,既可左,也可右,模糊了是与非的根本界线。

三、在文化框架下重新构建大学生信仰

1.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个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价值观一项重要内容,其科学含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行动和言论都要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我国自古就素有集体主义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表现为宗法集体主义,“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将家与国两种社会组织混为一体,并将其作为最高利益所在。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必然决定集体主义将成为中国社会所倡导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它并非是要弱化个人利益,而是眼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转型期间利益格局由单一转向多元,过多强调个人主体地位,甚至于将个人主义视为社会根本价值观,而忽略了集体、社会、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要懂得约束和局限个人利益,以实现国家的最高利益,从而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信仰。

2.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素养。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不仅是古典的信仰中国最典型的存在形态,而且也是古典中国足以超越常识意义上的国家范围,影响东亚甚至其它地区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对于古代东亚形成道德人心秩序和高度稳定的政治秩序,曾经发挥了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5〕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强调“修身”和“养性”,并将“立德”作为人生实现“三不朽”的首要方式之一,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诸多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大传》)、“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庄子·秋水》),《大学》中明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可以陶冶大学生情操,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素质,增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高尚品质,从而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信仰目标。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信仰缺失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各种价值观的相互冲突造成的,要重建大学生信仰必须要从重建价值体系入手。对于个体而言,价值体系并非能在短时间内自发地完成重建,这就需要国家建立整个社会成员都接受并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个体进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主要是借助高校“两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总体来看,虽取得一些实质性成绩,但确实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手段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无法取得大部分大学生的认同和共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引导,不仅要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而且还要更多借助媒体、舆论、网络等公众影响力,用鲜活的社会典型实例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 考 文 献〕

〔1〕徐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EB/OL〕.(2012-07-09)〔2012-07-11〕.http://viewpoint.inewweek.cn/columns _detail.php?id=1961.

〔2〕余英时.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9-261.

〔3〕陈慧敏.缺失与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信仰重建中的价值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17.

〔4〕黄盛华.信仰缺失:世纪之交无法挥去的一种迷茫〔J〕.求是学刊,1993,(02):4.

〔5〕任剑涛.在世俗上:”信仰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价值〔J〕.学术月刊,2012,(05):14-15.〔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多元性缺失信仰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