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告”轻“管理”

2013-04-29 00:44:03张浩而
董事会 2013年7期
关键词:报告责任管理

张浩而

“跛脚”的企业社会责任

对效率、利润的追求,只有在公平、道德的价值引渡之下,才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不可否认,中国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责任,但整体来看并不尽如人意。本次封面報道,以公司治理的视角,梳理上市公司近几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及在认知上的误区,以期更多的企业能履行好这一责任。

随着内地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披露落下帷幕,644家上市公司同时披露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含可持续发展报告),分别涵盖沪深证券交易所377家和267家上市公司,占上市企业总数的26%,较上一年的582家增长约11%。

如果说上市公司年报是倾向于经济绩效的财务报告,那么社会责任报告则是体现公司治理、环境及社会管理绩效与透明度的非财务报告。起源于欧美的这一做法,已被包括全球500强在内的主流商业实体所接受,甚至连教育机构、国际组织也开始发布。A股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2006年兴起,大规模发布则开始于2009年——深沪证券交易所在对2009年的报告披露工作安排中,明确要求“深圳100”指数成分股公司,以及治理板块、金融业、同时在海外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须发布社会责任报告。那些因“必须”而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被业内称为“应规”,其余则是“自愿”。

尽管沪深证券交易所2013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应规披露范围,与2009年相差无几,但A股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却从2009年的371份猛增到2013年的644份。几近翻倍的数量增长直观表明:五年来自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社会责任报告这一与公司治理及社会、环境相关的新兴管理理念和实践正得到实施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中国上市公司向国际先进公司管理理念迈进的重要里程碑,26%的公司成为了难得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先行者。

不均衡的增长

据独立民间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润灵环球责任评级(RKS)的监测,2009年4月底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总数是371份;2010年为471份,同比增长近27%;2011年为518份,同比增长近10%;而2012年为582份,同比增长12.4%;2013年,在连续三年持续增长后,这一数字达到了644份,增长率再超10%达到10.7%。在基数不断扩充的前提下,报告发布数量一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2009—2013年五年间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总量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5%。

自愿性报告比例增长,但随机性大。2013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在强制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方面的政策较2012年无明显调整,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保持增长态势,这表明除应规披露的大型上市公司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自愿披露正逐渐成为大中型、甚至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综合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润灵环球责任评级(RKS)监测统计显示,2013年644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公司中,应规披露企业为387家,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为257家,后者占比达40%。相比之下,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中,2012年数量为189家,占比39%;2011年为135家,占比28%;2010年及2009年分别为132家及50家,占比为28%及13%。从证券交易所层面看,上证所2011—2013年自愿披露公司分别为35家、56家及89家;深交所则分别为110家、133家及161家。

尽管自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每年都在增加,但这一增长率呈现不稳定性。例如2013年与2012年相比,增长率约为36%;但2011年与2010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这说明自愿性发布还具有相当大的随机性,且与经济走势密切相关。

行业集中度意外升高,信息技术首次闯入五强。除上市公司本身具有行业集中度之外,社会责任管理的推进程度也存在行业集中的现象,比如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采掘业和能源供应业,其开始社会责任管理较早,数据收集较为精细,自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几率也就更高;而金融业等虽然不是高环境影响产业,但因进入上交所强制披露范围,所以其行业发布比率同样较高。

RKS通常用报告的行业集中度指标来看整体的报告行业分布情况。与市场占有率集中度的概念相似,报告行业集中度的衡量方法是选取发布报告最多的五个行业,将其报告发布总量相加,除以当年报告总量,即得到该值。其百分比数字越高,说明报告的行业集中度越高。而最理想的状态是各行业接近平均发布,即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上市公司分为22类行业,最理想集中度为5/22,约为23%,这说明上市公司的总体行业属性均衡,且各行业对报告的重视程度相同。

五年间的数据显示,2009年行业集中度为53%,2010—2013年该百分比分别为46%、48%、46%、45%。在发布报告数量前五名的行业中,机械制造、金属非金属制造及石油化工历年均榜上有名,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技术及交通运输业也均曾入榜。特别是2013年行业数据中,信息技术业首次出现在报告数量五强产业中,这也给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产业属性打上了深深的产业变迁烙印。长期看,随着更多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元化的报告产业分布,产业集中度百分比将进一步下降。

五省市贡献半数报告,欠发达地区集中度相当低。报告地域集中度的概念与产业集中度相似,是用以衡量报告的区域分布情况的重要指标,是将前五大报告发布省市自治区发布的总量相加除以报告总量,其理想值约为5/31,即约为16%。在理想状态下,不但内地各区域的上市公司数量趋向平均,而且其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意愿相当一致。

2009—2013年,根据社会责任报告前五大发布区域计算的地域集中度分别为50%、52%、53%、52%、52%。从区域集中度数字不难发现,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半数来自五个省市,尽管过五年排名位次错落,但始终锁定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及浙江五省市。这意味着,来自发达东部沿海地区的上市公司不但数量众多,且成为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主体;经济欠发达的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只有个位数字的报告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的特性表露无遗。

进步,但离及格尚远

上市公司大规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五年间,社会责任报告在量与质两个维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此间,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及市场投资者都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建立了基本概念,也在一直调整。比如2010年开始,上证所要求原本作为年报附件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独立发布,并明确了每股社会贡献值这一具有量化意义的社会责任项;深交所出台了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引,并对上市公司开展关于社会责任管理的培训。这些调整意味着证交所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更加重视。相比数量增加,有质量的增长更为重要,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究竟能打多少分?

根据RKS的MCTi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体系,2009—2012年的四年间,报告评级得分的平均分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从2009的29.4分,到2010年的32.6分,2011年达34.9分,2012年为37.1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评级得分增长十分稳定,除2011年增幅未达10%外,其他年份的分数提升程度都在10%以上。根据近两年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呈较稳定进步趋势,预期2013年会保持进步,但进步幅度不会太明显。

必须指出的是,质量得分提升与2009年报告评级的低基数不无关系。同时,在以100分为满分的评级体系下,近几年总体得分的绝对值仍相对较低,平均分距离60分“及格”线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愿报告披露质量小幅不足,未真正认识报告内涵。自愿报告与应规报告究竟谁的整体质量更高?按正常逻辑,既然社会责任报告是自愿发布,没有政策外力的驱使,那么公司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应该更加深入,至少不亚于应规报告企业。同时,社会责任报告需要呈现一定社会责任管理绩效数据,如果自愿发布,说明这一数据收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并形成了社会责任管理的雏形。

然而2010—2012年三年的数据显示,自愿报告的平均得分各为29.1分、30.7分及34.6分,与同期整体质量得分相比,均有小幅不足,说明自愿披露的企业有主动沟通非财务绩效的意愿,但需要更加细致;同时说明自愿发布的企业并未认识到报告的真正意涵,发挥报告的真正作用。

金融、采掘、建筑业报告质量高,部分行业连年垫底。行业报告质量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基于对于行业报告评级平均得分的检视,我们不但可以发现哪些行业的信息披露水平更高,还可以发现行业报告水平的时间变化——有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水平不断攀升,而有的则原地踏步,甚至背道而驰。

2009年,报告评级平均得分前三高的行业是采掘业45分、金融保险业44分、交通运输业32分;2010年,则分别是金融保险业45分、采掘业41分、建筑业38分;2011年,分别是金融保险业53分、采掘业46分、建筑业43分;2012年,得分前三高的行业分别是金融保险业52分、采掘业43分、建筑业42分。跻身前三甲的行业基本上比较稳定,除交通运输业出现一次外,金融、采掘及建筑三个产业重复出现的几率很高。深入研究这三个行业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产业都存在一大批營收稳定、规模巨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这些产业都跟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社会关注程度非常高,如采掘业中的“两桶油”,建筑业中的铁建、中国建筑等;此外,这些产业都相对发展较为成熟,业绩比较稳定。

然而我们也发现,譬如木材与家具制造业、造纸业等本身具有重污染属性的上市公司,是每年行业平均得分垫底的“固定班底”,报告质量几乎没有提升,甚至部分年份还出现了水平倒退的情况。以木材家具业为例,其2009年行业平均得分为32分;2010年为28分;至2011年时,下降到25分;2012年,进一步下降至24分。

大型国企领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公司报告写得好。报告质量的区域性与数量的区域性具有类似的特点,主要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报告质量较高。一方面,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报告质量普遍较高,而这些企业的总部通常位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这些高水平报告直接拉升了区域报告水平;另一方面,东部沿海上市公司在治理理念及先进管理技术方面具有先行优势,相关信息比较丰富,因此在报告数据收集及报告撰写方面都有不错表现。

以区域划分,2009年报告平均得分前三强为北京、上海、山西;2010年前三强为广东、北京、上海;2011年为浙江、上海、安徽;2012年为北京、广东、河北。地域属性与行业属性相比呈现了一定的多样性,虽然北京、广东等省市屡次出现,但山西、河北、安徽等省市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也呈现较高水平、提升较快等势头。在报告质量改进这个层面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规范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

好的真好,差的真差。马太效应在社会责任报告发布领域同样存在。2009—2012年四年间,中国平安连续四年获得当年报告最高评级且评级得分居第一位。除平安外,在评级得分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中国神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复星医药、中信银行、万科、宝钢股份等企业每年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长期具备优良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企业,已开始着手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但与此相对应,一些上市公司每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总是垫底年度排名榜,更有甚者直接复制上一年的报告陈述,造成自我抄袭的现象。四年间,江中药业、爱建股份、东北制药、天房发展四家上市公司的报告评级得分分别垫底,雅戈尔、北人股份、卧龙电气、天宸股份等上市公司也成为得分榜倒数几名的常客。

双汇发展更是一个典型的负面案例。在2011年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后,公司2011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大量内容竟然自我抄袭上一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沦为空话和套话,成为每年都能使用的“万金文”。社会责任报告预警着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的漏洞,社会公众及投资者如果深入阅读,可以避免相关损失。

改变重报告、轻管理“跛脚症”

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问题,亟需新的管理模式。同时,中国企业正在实施“走出去”策略,要和国际企业接轨,在治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及绩效评估各个维度都面临极大挑战。常态下的企业管理要求内部充分沟通、重视细节、关注环境与社会、实现绿色成长,而社会责任报告的数据收集和编写过程正好能够体现企业是否具备良好的内部管理“素养”。社会责任报告涉及几乎公司的各个部门,一些支持性部门的工作绩效将体现在社会责任报告中,这就为公司的内部沟通建立了天然的平台。如果可以成立一个报告编写委员会,那么各个部门都将被囊括进来,报告也就变成了定期举办管理会议进行跨部门沟通的载体和平台。这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社会责任报告在欧美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制定社会责任战略、实施社会责任管理、评估社会责任绩效、收集社会责任数据等基础之上的,社会责任报告是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末端环节。但对中国上市公司而言,大部分企业在2009年之所以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完全是处于监管政策的“应规”需求,可以说没有哪一家上市公司是由社会责任战略入手、经过绩效评估从而撰写报告的。这导致了现实的问题:报告发了,数据也可以临时收集上来,但报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只是“我有社会责任报告”,还是只为了对外公共关系传播?

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报告兼具内部管理及外部沟通功能,然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后一功能,往往忽略了前者。得分远不及格的现状表明,大多数上市公司并不注重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和信息的完整程度,只是注重“发布与否”这一动作带来的意义;社会责任的实质性内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并未在大多数上市公司中落实,“先有报告后有管理”是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真实写照。尤其是现在,社会责任报告流于形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布报告的企业也常常陷入“社会责任报告何用?”的困惑。

社会责任报告是兼具管理内涵和利益相关方沟通功能的非财务绩效报告,它同时具有内部绩效总结与检讨、目标设定及外部沟通的功能,这两者偏废哪一方,都是浪费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巨大功用。为发挥其应有功用,公司、政府、社会还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政府应采取更具策略性的政策。涉及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劳工权益等议题的社会事件频发已经推动政府在相关政策上做出抉择,就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而言,除信息披露之外,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社会责任指数基金以及倡导报告审验等政策均已出台,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极大的引导及推动作用。

但从强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政策多年未变这一现象观察,政府相关政策似乎处于停滞期,亟需下一步政策的制定及规则的出台,把引导中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当做一项长期的策略来看待,真正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需要具有更开放的心态。企业本身除了意识到社会责任管理的外部功能,包括品牌声誉、投资者关系、市场营销等方面以外,还有必要从内部管理的角度看到社会责任管理,怀揣更开放的心态和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构建策略及管理细项。譬如,社会责任内涵中的产品质量管理、防止商业腐败、防止环境污染、防止社区关系恶化等议题都是非常天然的风险控制因子。

过去企业发展中没有重视到企业跟环境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没有意识到环境会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因素,更不曾把它视为风险。但环境风险因子一直存在,且因行业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威胁程度。数年前紫金矿业爆发的公众环境污染问题就曾一度影响到公司的估价和社会声誉,最后紫金矿业缴纳了大额罚款,经济利益也受损失。而社会责任管理的题中之义,恰恰能够引导企业早早识别并避免风险的爆发。

公众可以秉持更正面的角度。目前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已与数年前有较大差别。很多人认为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只会歌功颂德,只写做好事、不写风险和损失,甚至说的和做的根本不是一码事,而且认为企业的公益活动大多数是“作秀”,由此对于社会责任报告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产生了负面观感。

其实,企业公益活动只是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中微小的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基于内部管理而产生外部效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的合体,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能否成为百年老店至关重要,公众如果只看到一部份公益活动带来的不良效果,是误会了社会责任的真正内涵及价值。社会责任报告因其质量较差,确实未能披露公众关心的关键信息以及企业对自身风险和不足的分析,这并非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本意。按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颁布的GRI3.0及2013年5月推出的GRI4.0社会责任报告指南,社会责任报告是客观呈现责任管理绩效的载体,是需要满足一些硬性规则的。相信随着报告质量的提升,公众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阅读兴趣将会随之提升。

(作者系润灵环球责任评级高级分析师)

猜你喜欢
报告责任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24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新民周刊(2020年5期)2020-02-20 14:29:44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报告
南风窗(2016年26期)2016-12-24 21:48:09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报告
南风窗(2015年22期)2015-09-10 07:22:44
报告
南风窗(2015年7期)2015-04-03 01:21:48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期望嘱托责任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