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缺少适应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的。而主流文化是国家精神、意识形态的承载着,对于国家、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其实质就是社会主流文化形成的过程。本文将其二者结合,说明了新时期,中国社会获得主流文化的可能途径,即文化领导权形成过程。
【关键词】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
在葛兰西那里,作为其政治和意识形态思想有机生长点的“文化领导权”概念富有特殊的政治意蕴,他描述了统治阶级通过非强制的方法获得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过程。对于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我们可以从“文化”、“领导”、“权”三个部分来理解。
对于文化领导权中的“文化”一词,在葛兰西那里,指一种文化价值预设,即指一个民族普及的哲学,它可以产生某种道德、生活方式、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准则,并且民众把这种准则作为一种“常识”,自觉信奉、遵守,对人民有一种规范的约束力。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与其他领导权的区别之处也就在于“文化”二字,从其政治意义上来说,是指无产阶级在获取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方式、知识和道德改革方式,葛兰西认为,借助在市民社会展开教育、引导、说服等方式,在渐进地过程中,长期渗透、侵蚀、瓦解资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的同时,获得大众对无产阶级新文化的“自觉地同意”,进而形成“集体意志”,这一过程是在文化领域展开的一场无硝烟的“阵地战”。
在葛兰西的国家学说中,他指出国家的一般概念应该是政治社会加上市民社会,前者主要是靠强制的“统治”发挥作用,而后者的作用方式则主要表现在凭借市民社会主要团体积极同意而获得道德和哲学的领导权。因此,对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中的“领导”一词,指的是统治阶级或者说是要获得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处于统治地位、行使国家权力时,应采取引导、组织、教育的非暴力统治方式,即民主的执政方式。这是一种集中民主的执政方式,是建立在从属阶级积极“认同”、“同意”基础上。这种执政方式既可以限制统治阶级的借助强力“自上而下”的迫使民众接受自己的领导,又可以促使民众借助民主协商方式“自下而上”地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最后,关于文化领导权的“权”字,主要是指在“文化”领域中,通过“领导”的方式,获得了“政权的合法性”。在葛兰西那里,文化领导权的的提出是以获取和巩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的合法性为出发点和旨归的。葛兰西并不否认政治强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的必要性,但他更强调文化领导权在获取和维护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意义,这是与葛兰西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的。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葛兰西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同样相信信念的物质力量,认为由有机知识分子通过批判性教育,在民众那里所获的“常识”也是一种巨大的政治力量,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可以团结社会各阶层,凝聚成变革的巨大力量,获取文化领导权,获取和维护政权合法性。
二、主流文化
所谓主流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的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是能够在诸多文化中起到主导地位,并具整合和引领作用的文化。主流文化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基础上、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它的积极功能的充分而全面的发挥是保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因素,也是促进当代中国社会顺利转型、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力量。
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直到清末,历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学。在西方,中世纪以来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应该是包括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借鉴的优秀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主流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精神、意识形态的承载者,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精神纽带;主流文化不仅具有价值包容性,而且具有整合资源、凝聚意志、形成共识、提振精神的力量,能够自觉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使命和代表国家文化力量,是支撑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主流文化注重改革创新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口味,从而使主流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多,在大众中的共享程度越来越高。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有利于应对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形成全民族的文化理想,确保社会转型的正确方向。
三、文化领导权和主流文化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是其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其文化领导权的出发点和旨归就是获得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合法性。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就是描述了在不诉诸暴力和强制的情况下,通过一种吸引力和感召力获得权力行使的过程。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就是通过培育“有机知识分子”。通过阵地战的方式,改造“传统知识分子”,引导、教育工人阶级,通过自愿的同意和批判性自觉,形成“集体的意志”,获得文化领导权,其实质就是建立和推行社会主流文化的过程。
对于已经由无产阶级执政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政治领导权”,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政治文化改革已远远不能跟上经济改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已经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在新中国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不断发展的社会存在、西方文化的挑战,显然已不适应今日中国,旧的思想文化体系瓦解,新的思想文化道德还未形成,可以说可以形成民主凝聚力,承担其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已经消解,民众思想混乱,社会主义的中国是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一直倡导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后又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获得和维护,也即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建设和推行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立和推行的过程,是需要国家和执政党大力培育能与社会发展现实相联系的“有机知识分子”,组织教育广大民众,通过一种自愿的同意和批判性自觉,以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3]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2001(02).
[4]张军,张桂华.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主流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
[5]许士密.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求实,2002(06).
作者简介:孔洁(1988—),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大学哲学系2011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