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与教材使用

2013-04-29 07:48:02吴晓娟
新校园·中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效果课堂教学

吴晓娟

摘 要: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用心设计新课导入,为提高教学课堂效率奠定基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使课堂生动而有效。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课堂是学习的课堂,更是生命的课堂,需要教师去激活。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永恒课题。

一、新颖的新课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不例外。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用心设计新课导入,掌握好的导入方法,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实验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教材在许多新课的开始安排了小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小实验来导入新课,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液体的压强时,可以让学生先回家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薄塑料袋直接接在水龙头上,用细线扎紧,然后打开水龙头,看到塑料袋很快就会破裂,水从裂缝处喷出来。课堂上联系学生做过的小实验,引导他们分析塑料袋破裂的原因,从而导出液体压强这一概念。讲摩擦起电时,用经摩擦带电的塑料勺或塑料梳子靠近水龙头流出的很细的水流旁时,会看到水流发生了弯曲,这样就导入了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这一课题。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导入新课,不但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

2.日常现象导入新课

学生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熟悉,但现象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用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新课,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讲“压强”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一个人在烂泥地上走和在烂泥上垫一块木板后再走,两种情况下,陷入泥里的深浅是否一样?为什么?由此导出本课要讨论的问题──压强。又如:讲“惯性”的时候,可以举汽车起动、制动、拐弯时乘客有倾倒等日常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

显然,用日常现象导入新课达到的效果,是无论多么美妙的语言都替代不了的。教师应抓住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有好奇心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而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即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例如:学完“物体的浮沉”这一节,处理书上的习题“如何区分水和盐水(密度大约为1.1×103kg/m3)”时,笔者没有局限于书上给定的器材(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泥),而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进行区分。

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后,提出了很多不同原理的方法。其中有一组同学提出:用弹簧测力计、细线吊着同一个物体分别浸没在水和盐水中,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示数较大的那杯为水,另一杯则为盐水。方法提出后,同学们都表示这是可以的。于是笔者让学生进行了实际的判断,给了两组器材,第一组: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体积为10cm3的小铁块;第二组: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体积为150cm3的物体。实验完毕,第一组的同学意外地发现,弹簧测力计吊着10cm3的铁块浸没在水和盐水中时,两次的示数几乎是一样的,根本无法区分哪杯是水、哪杯是盐水;而第二组的同学两次实验示数却明显不一样,因而比较方便地判断出了哪杯是水、哪杯是盐水。

针对不同的实验结果,笔者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计算、分析,结果发现:第一组实验中,铁块两次受到的浮力差F浮=0.1 ×103kg/m3×10N/kg×10×10-6cm3=0.01N,而这个数字用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是无法显示出来的;第二组实验中,两次的浮力差F浮=0.1×103kg/m3×10N/kg×150×10-6m3= 0.15N,此示数用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是可以显示出来的。

做完这个实验,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时,学生感悟道:“设计实验时,不仅要考虑到理论的正确,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器材,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而这恰恰是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很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试想,这样一道习题,如果仅仅就题讲题,学生的思想能有这么多火花吗?但经过这样的加工、创作后,无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还是学习的成效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物理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周勇,赵宪宇.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效果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9:42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8:59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2:55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0:47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