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针对安定区乡镇文化站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和调查资料,对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提出了参考性意见和建议,对今后的文化站建设和农村文化繁荣工作有较大裨益。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建设;思考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纽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乡镇文化站却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其生存窘境日益凸现。目前乡镇文化活动不能开展,文化市场无人管理,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文化站濒临解体。为何乡镇文化站会土壤“板结”,肌体“贫血”,“名存实亡”,成为空壳站?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以安定区的部分乡镇文化站为标本进行了调研。
一、现状:被遗忘的角落
1、文化投入不足
由于受乡级财力限制及认识不到位的影响,乡镇文化站普遍遭受不被重视,财政投入不足的瓶颈,其经费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境地。
2、文化队伍流失
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可由于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偏低,必要的日常工作经费无保障,致使乡镇文化站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乡镇文化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3、基础设施短缺
因乡级政府经济总量不足,导致文化投入偏低,致使乡镇文化站设施陈旧且严重匮乏。目前村级普遍无文化活动阵地,个别乡镇有少量办公用房,绝大部分乡镇除去广播和电视机房外没有文化用房。
4、文化管理缺位
由于关系没有理顺,管理工作缺位,乡镇文化站处于“上面没人管,下面无人问”的“两不管”境地。目前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党组织属地管理,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的管理模式。
5、文化生活乏味
由于活动经费拮据,文化人才缺乏,文化设施简陋及管理缺位,使乡镇文化站功能减弱,地位降低,文化阵地流失,文化生活“贫穷”,农村普遍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安定区共有19个乡镇文化站,有少数几个乡镇文化站能够组织节目参加全区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参加区文化部门组织的全区文艺调演、书画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另10多个乡镇文化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没有能力组织活动,文化活动“偃旗息鼓”,基本丧失文化功能。
6、文化市场无人管理
由于乡镇文化站不能正常运转,对农村文化经营户的有效管理更无从谈起,而区级文化管理部门人力不足,管理任务面广量大,管理工作力不从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
二、对策:“输血”与“造血”并举
乡镇文化站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为了弘扬先进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抵制腐朽思想对农村文化的侵袭,就必须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支持力度,为其输送新鲜“血液”,并强化其自身造血功能,使其恢复生机与活力。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乡镇文化站陷入困境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资金问题,只有对症下药,解决了资金问题,犹如点对了穴位,一通百通,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要使文化站“活”起来,必须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将文化站在编在职人员的人员经费与活动经费纳入预算,解决其后顾之忧。并引入源头活水,积极争取省市对乡镇文化站的扶持。由于安定区经济落后,区乡财政收入盘子小,刚性支出大,所以省市政府应加大对安定区的扶持力度,全额拨付文化站建设资金,确保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2、健全文化队伍,理顺体制
文艺人才是乡镇文化站的灵魂,必须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艺骨干充实文化舞台。首先,对乡镇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进行挖掘,对其中年纪轻、素质好,可塑性强、有志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汲取营养,把握时代脉搏,尽快步入专业化轨道,为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次,配齐、配全文化站工作人员,不留空白点。对文化站人员建立进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业务特长设置硬性规定,对新进入文化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再次,深化文化站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人才“能进能出”机制。最后,从有利于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实际出发,将目前文化站实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改为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文化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领导,对人、财、物、事进行集中管理。
3、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管理与利用
乡镇文化站的硬件建设是基础。所以,各乡镇应以甘肃省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认真按照省政府规定的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和进度,进行建设,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工。并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产权管理,要把文化站建设成为集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真正建成农民群众的乐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阵地。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4、着力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为了向农民奉献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满足当前农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作用。首先,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创作,对贴近农民群众、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实际的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给予重点扶持。其次,按照“业余自愿、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全面开展家庭文化、村镇文化、乡企文化,诸如“欢乐农家”、“新风新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新活动。再次,继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赶科普大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民间文艺调演,使文化站成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
5、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谁来“耕耘”?谁来“埋单”?虽然农村文化建设始终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来维系发展的路只会越走越窄,应该不断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式,按照“政府支持、培养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路,走“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相结合之路,让政府与民间“两条腿走路办文化”。这样一方面能拓宽文化站的功能和生存空间,保持基层文化建设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促使其改进“文化大餐”一成不变“四菜一汤”(吹拉弹唱和读报)模式,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并减轻财政负担。同时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和社团,吸引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各类活动,实现演出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的多元化。
作者简介:陈淑娟(1984—),女,汉族,甘肃定西人,现在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政府文化站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