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3-04-29 02:00蔡联远
广西教育·B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创新能力初中数学

蔡联远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79-01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发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各种资源,不拘一格地启发学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发学习兴趣,激励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等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只有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探索新知识的阶段。在教学中,我经常把要发现的新问题隐蔽在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来启迪学生思维,点燃学生主动探索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圆的概念》时,我问学生:“汽车、自行车的车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是圆形。”我又问:“为什么一定要做成圆形呢?做成三角形、四边形行不行?”学生哄堂大笑,回答说:“不行,因为不好滚动。”我在黑板上画个椭圆说:“做成这个样子可以吧!”学生仍然摇头。学生通过实物演示,得知这样的车轮行走起来一高一低,不稳定、不安全。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圆形有什么特点?”学生认真分析比较、积极思考,此时引进圆的定义水到渠成。又如,在教学“圆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知识点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木工师傅要在一个圆形桌面上找到圆心打孔,他只有一个三角板再没有别的工具,怎么办呢?你能否帮他找到圆心?请同学们试试看。”这时学生被调动起来,沉浸在对问题的探究中。

二、诱发学生灵感,拓展创新潜能

学生长时间思考某一问题,不得其解时,如果忽然受到外界的启示,就会茅塞顿开,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一种灵感。灵感常常带来突破和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的灵感,拓展创新的潜能;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如,用不等号将有理数-、-、-、-连接起来。一般来说,学生会将其化为同分母分数比较,但这样的解法比较困难。在讲解时,笔者提醒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让学生回头看一下后座同学的题目,然后就会看到分子与分母颠倒位置的分数比较,学生顿发灵感——化为同分子的分数比较。设计这个“回头一看”,正是为了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瞬间的灵感。

三、挖掘教材价值,拓宽创新视野

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教学价值,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学会发现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进取心,拓宽创新视野。

首先,我在教学中处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周角》这节课时,笔者先创设一个特殊情境:如图1,在☉O中弧BC所对的圆周角是∠BAC,圆心角是∠BOC。求证:∠BAC=∠BOC。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让他们大胆猜想:这个结论对一般情况成立吗?

学生思考后发现,当①圆心O在∠BAC的内部;②当圆心O在∠BAC的外部时,结论也成立(如图2)。并且在探索中学生发现后两种情况可以转化为第一种情况来解决。

其次,笔者经常改造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人教版几何教材第三册例题。已知:(如图3)☉O1和☉O2外切于点A,BC是☉O1和☉O2的公切线,B、C为切点。求证:AB⊥AC。

1.原题条件不变,改变结论。求证:①以BC为直径的圆与O1O2切于点A。②猜想:以O1O2为直径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并证明你的结论。

2.原题条件、结论互换。变式为:①(如图3)☉O1和☉O2外切于点A,BC切☉O1于点B,AB⊥AC。求证:BC切☉O2于点C。②(如图3)BC是☉O1和☉O2的公切线,B、C为切点,且AB⊥AC,求证:☉O1和☉O2外切于点A。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极佳场所,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挖掘教材价值,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定能取得良好效果。(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创新能力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