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国:动漫不只是产业
颜建国在《人民日报》撰文:一说起动漫,都会想到动漫产业,似乎动漫就是产业,只有产业才能显示动漫的属性。产业当然就意味着高投入、高利润,经济效益成为重点。其实,动漫还有远比产业更重要的内涵,在动漫作品中,蕴藏的价值观、人生观,体现出的文化意义、思想倾向,足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选择,不应该仅仅当作赚钱获利的产业来对待。
由于过分强调动漫的产业性,让利润最大化的理念浸淫了动漫业,忽视了其更为重要的教育属性,结果,作为第二课堂、第二家长的动漫,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好地承担起阳光教育的角色,不能给未成年人提供环保的、富有营养的绿色食品,反而让感官刺激充斥其间,引起了不少负面作用。
因此,动漫不能只讲产业,不能只在产业上做文章,教育才是其重中之重,应该将动漫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来看待,从塑造国家未来的角度去考虑。在振兴动漫、发展动漫的规划和举措里,需要非经济、非利润、非产业的思索,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去探讨动漫的未来。动漫是教育,是文化,是传播观念的平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这些功能,让动漫成为一种激发正能量、培育高素质的源泉。
于春迟:个性化需求带动教育出版转型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春迟在《教育与出版》撰文: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和媒介,教育出版是以教育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作为导向的。而在当下,教育出版正处在一个从出版向教育服务转型的过程中。
这是个性化教育服务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在现阶段促成了个性化教育市场的巨大需求。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课本或者说一本书,它包括电子教材在内的融合多种媒体的课程包,进而是个性化学习解决方案。
同时,数字技术的革命进一步拉动了这些需求,这不仅仅表现在海量的资源上,更重要的是便捷的传播和获取方式、便捷的交流和分享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出版面临着转型。教育出版正在从提供标准化的教材向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转型。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是指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最需要的内容,帮助他们掌握数字环境下教学和科研活动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教学活动的交流提供更方便的平台。
田海明:出版企业的资本运营之道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海明在新华网撰文:出版作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正日益突破传统出版的模式,加快与广电、演艺、电信、旅游、体育等相关文化产业的融合化发展。出版产业要主动发挥资本力量,发展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网络出版,并与影视、演艺、广告、玩具、时尚等相关产业发生更广泛的渗透和融合,形成出版及其衍生品相互支撑的大出版产业发展格局。
资本时代的上市出版企业必须学会从书刊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从项目经营向资产经营转变,积极稳妥寻找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新的投资领域,把眼光延伸向大媒体、新媒体、文化创意、文化资本等方面,借助既有的资质、平台和社会力量,盘活静态资产,整合资源,挖掘增值潜力,走一条高质量、高收益、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可持续高速增长之路。
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与资本市场。没有高新技术,就不能满足大众对多品种、多样化、多层次、多载体的文化需求;没有资本市场,文化的技术化创新和拓展路径就没有支撑,难以做大做强;没有资本的对接,文化创意就无法广泛投融资,文化不能真正成为产业。文化产业进入资本市场,推动文化产业走上以资本为纽带与推动力的发展道路,让文化产业的内在增长需求沿着资本的可控趋利性快速释放出来,应当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郁椿德:应建立相互信任的供销机制
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理事长郁椿德在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表示;出版社和书店之间缺乏有效的供销机制,出版社对大部分书店的销售情况其实并不清楚。这使得出版社的很多发货都是浪费的,从而造成了很多退货,以至于库存堆积。不论大书店还是小书店,都是如此。而由于小书店存在更多不确定性,因此,出版社对小书店的发货更加谨慎。
出版社与小书店之间应该建立信用机制。出版社怕小书店有坏账或者死账,所以不给小书店发货或是要求先付款后发货,这其实就是对小书店的不信任。小书店应该以切实的生存实力获得出版社的信任。小书店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专业性,而不是盲目地要求低折扣进书,比如一些艺术书店、音乐书店,尽管它们每次也只进几本书,但是它们专业性强、生命力强,经营状况不错,出版社也愿意直接与它们交易。其次,出版社与书店间应该建立有效的流通机制,让出版社对书店的图书销量尽可能地了解详细,从而科学地发货,降低成本,这样也能增加出版社对小书店的信任,降低进货折扣。此外,今后还可以用按需出版的原则实现订单销售,减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