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

2013-04-29 21:32伊兴发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品德行为习惯笔者

伊兴发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的课程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着手,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在道德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从而为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获得体验

陶行知说:“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作用。”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与感悟。只有缘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较少,特别是对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较为缺乏。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常常在课堂上创设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例如:在“家里的我”这一主题单元教学中,先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细化这一主题,如“全家福展示”“为家人做一件事”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从而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通过“洗衣服比赛”“剪指甲比赛”“缝纽扣比赛”以及“叠衣服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已经长大。在这一系列的活動过程中,我特意为学生留影,给他们制作“成长的足迹”,为学生的成长留一份宝贵的回忆。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极其细微,但经过努力,这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二、及时交流,升华认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过后,教师要及时让学生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产生的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教学“我们的学校”时,参观完校园,笔者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老师请各组同学先在一起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来汇报,参观得仔细、讲得好的同学,老师会给他们组颁发奖章。”有了参观的过程作为铺垫,学生讨论的时候就有话可说,有的小组在教师的指点下,还作了简单的记录。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学生的直观感知与讨论,更利于学生交流,利于学生获得自信。

三、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学生的行为习惯真正得到落实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须得到家长的配合。首先,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向家长提出一些教育方法和评价策略。其次,通过不定时的“信访”“电访”将每一个活动目标实现。例如:在教学“我长大了”时,笔者要求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鼓励学生学做不会的事,同时要求家长给予适当的配合,让学生得到锻炼;在教“我是家里的开心果”时,邀请家长配合,接受学生的关怀;在教学“在学校的一天”中,学生作息时间的安排和执行更是需要家长的全力辅导和督促。总之,只有家庭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才能让学生更茁壮地成长。

四、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与校园资源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要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并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利用。”除学校外,家庭、社区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时,笔者组织学生到附近居民区的绿化区了解树木的管理生长情况,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分工。1号同学负责采访提问,2号同学负责画下被养护的花草树木,3号同学负责记录养护的方法,4号同学负责拟订意见,5号同学负责聘请活动指导者。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合作,通过许多办法探究到了种养花木的方法和知识,并从中了解到花草树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实,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约束。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石。

猜你喜欢
品德行为习惯笔者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