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雅玲
摘 要:审美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营造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逻辑性、感官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涵养,为广大学生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语文课本就像是浩渺的苍穹,包罗万象。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写成文章。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一、营造审美情境
美的情境需要用心来营造。古人将优美的景色、感人的事件、悲痛的心境都用优美的句子描绘下来,记录一时的情境,抒发无限的感慨。语文正好是这样的一本书,它包含了各种意境的文章。教师要从这些文章中发掘美的意境,挖掘小学生的审美认知。意境,是一种思维的描绘。如何让小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受,完成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是教师在教学上的首要任务,是小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
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多么深厚的友谊啊!当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显得多么的孤独与落寞。但这时一个朋友来送别,就像是荒漠中有人赠与一杯水,感动的泪不由自主地流出眼眶。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将自己与汪伦之间的友谊说成比千尺的潭水还深,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深情,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这些深远的意境需要教师仔细地讲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尤其是小学生思维开阔,当学生动情的时候就是把作者的经历都体会到的时候。当然,只有教师把其中的意境与感情理解了,才能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区分美与丑、善与恶。
二、培养审美感知
如果一个人有生命却没有思想,就是只有一个躯壳而没有了情感。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要让自己的生命更有质量,精神世界更丰富,就要感受生活的愉悦。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很单调,生命中只有自己的人,就会变得很孤独,很没有安全感,情绪易波动,内心苦闷,生活质量就无从谈起。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呢?
1.朗读形式
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纠正读音的错误,更是为了体验作者当时吟诗作对的情景,再现当时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吸收作品中的营养,让学生充分想象当时的画面,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渴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情感得到升华。如课文《丑小鸭》,教师通过低沉的语调,再现了丑小鸭的孤独、可怜,激发了学生对丑小鸭的怜悯之情。教师通过欢快、抑扬顿挫的语调,展现了当丑小鸭看到自己变成白天鹅时的激动与快乐。让学生学着教师朗读的语调来读,可以让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这个形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体会到世界上时时存在的希望。
2.戏剧形式
小学生现在学的童话、寓言,描写的都是一个个场景,跟实际生活特别贴近,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这些文章排练成舞台剧,让学生来扮演角色,通过表演让学生深刻体会舞台剧的魅力以及文章主人公的情感。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3.画图形式
让学生把文章所描绘的场景用画笔描绘出来,把文字变成图画的形式,这样更为直观,更容易理解。在这里,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讲解一下课文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将图画画出来。
三、激发审美情趣
如何带领学生进入审美的世界,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美、享受美呢?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如此的现象:绿色的小草遭到无情的践踏;可爱的小动物被主人赶出家门,流浪街头;一些残疾人、老年人在路边乞讨;一些边远地区的小孩子挨饿受冻;病人在床上呻吟却无人问津;清扫阿姨受到人们的鄙视……审美教育完全就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本身所散发出的光和热,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是一個契机,我们要让学生用心来观察生命、体验生命,这种观察与体验是靠教师的引导逐步完成的,这种行为也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反思与发展。
总的来说,实现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多种形式,但要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理解审美教育还要靠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教师要根据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美的判断力,让他们能够辨认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善、美,假、恶、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听、说、读、写样样具备,使学生德、智、体、美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美丽的花朵,只有挥洒出了汗水,花朵才会开得更加艳丽。
参考文献:
[1]程秀珍.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2).
[2]聂秀芳,袁文智.浅谈电教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运用[J].学周刊(B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