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马可·波罗纪念馆发展的建议

2013-04-29 20:21卜敏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马可建议发展

卜敏斐

摘 要 博物馆的传统功能是保护、展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的运用,现代博物馆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功能,对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国各大博物馆基本是免费向公众开放,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然而仅仅免费向公众开放还不够,博物馆要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得参观、游览博物馆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马可·波罗纪念馆要达到这个目标,在现有的展览方式和水平上,必须创造和完善各种更吸引人的展览手段,深层次挖掘马可·波罗纪念馆的文化内涵,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 马可·波罗纪念馆 发展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69 文献标识码:A

马可·波罗纪念馆座落在古运河畔,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东首,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东门遗址。纪念馆陈展面积500余平方米, 2011年4月18日建成,免费向社会开放。马可·波罗纪念馆紧扣“马可·波罗来中国扬州”这一主题,分为“远涉东方”、“中国见闻”、“为官扬州”、“旷世奇书”、“身后世界”五个单元,利用造型造景、多媒体等展示手段,直观的再现《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可·波罗的传奇经历和深远影响。

马可·波罗纪念馆陈列的是马可·波罗在中国元代的生活经历,保护的是一种文化交流传统,如何在当代继续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成为江苏扬州乃至中国与欧美联系、沟通的新桥梁、新窗口,是马可·波罗纪念馆的历史使命。

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即“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Museums(memory+creativity)=socialchange)。由于博物馆陈列和保护的人类丰富的遗产与人类的创造力和活力密切相关,近年来,这两个特性已经成为博物馆界的鲜明特征和最主要的优势。

国际博协总干事朱利安·安弗伦斯曾说过:“博物馆坚信自己的存在与行动可以以建设性的方式改变社会,因此,将‘保护这一传统使命与培育创造力相结合以实现博物馆的更新和观众数量的增长,是博物馆正在追求的变化。” 这一充满乐观的主题以方程式的形式动态地展开,聚合了当代有关博物馆的若干基本概念,凸显了博物馆的普世性质以及它们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笔者深受国际博物馆协会推荐的五条主题的启发,结合马可·波罗纪念馆发展的现状,提出四点改进建议和完善措施,以期实现马可·波罗纪念馆更好的发展,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一、非正式教育

现代博物馆越来越被视作一种学习的场所,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各类教育功能,在当代世界走向学习型社会的潮流中,博物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作为一种传播机构,首先是一种非正式教育机构。正式教育要求教育活动的实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强制性。良好的考试成绩和毕业文凭的获得是正式教育的最终结果。然而,作为非正式教育机构之一的博物馆显然不具备正式教育机构的必要条件:博物馆向任何一个愿意利用博物馆资源的人开放,但却不对任何人产生约束力;观众是否愿意进入博物馆参观,完全取决于他(她)本人的兴趣。所以,只有常办常新、体现持久的、崭新的活力,时常让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多数博物馆若干年千篇一律的内容与展览形势已经让观众丧失了参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才能使得博物馆有了自己的魅力,从而长久地吸引来自本地的观众和五湖四海的游客。只有克服博物馆安于现状、不求思变的局面,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和展览方式,把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和兴趣重新调动起来,才能发挥博物馆作为非正式教育机构的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教育功能,才能发挥出马可·波罗纪念馆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创新、完善展览方式

马可·波罗纪念馆的展览形式有别于一般的实物展览方式,主要是有非实物展品及其组合所形成的空间形态实现的。虽然非实物展品不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角,但由于它是为实现特定的传播目的专门制作的,带有明确的辅助学习的动机,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很好的传播效应,成为博物馆学习的重要途径。非实物展品主要包括各种情景再现、模型、视频音频材料和互动装置等。情景再现、模型和视频音频材料等展览方式在马可·波罗纪念馆均有所体现,而且不同展览方式之间实现了有机结合,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从观众留言薄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好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可·波罗纪念馆虽然规模很小,但是这些极富创造性的展览方式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是广泛的,远远超出了自身狭小的物理空间。

当然,马可·波罗纪念馆目前的展览方式仍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比如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推出互动装置,以便观众进行操作和体验,让博物馆变成实践教室。因为有许多知识仅靠间接的传授是无法被获得的,亲身操作所产生的直接体验不仅是奇妙而有趣的,更让观众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好的发挥。在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发现与探索”的快乐,而不是简单的“被教育”。可以设想,如果能采取相关互动装置,马可·波罗纪念馆将能够最大程度地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性,让观众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相关知识。

三、走出去

博物馆要走出馆门,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另一方面,博物馆也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加强和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在新的时期,为了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博物馆应该积极走出去,不能局限于静态的陈列方式,大力推广开展流动展览,陆续走进乡镇、学校、社区,努力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近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鉴于马可·波罗纪念馆刚成立不久,借助流动展览,可以迅速提高在社会心目中的地位、增强自身社会影响力。

“中国众多的博物馆里,成为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的博物馆数量太少,只有200多所;而法国有4000多所,德国有5000所。” 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汉斯· 马丁·辛兹博士鼓励中国的博物馆走向世界,加强同世界同行的交流和联系。马可·波罗纪念馆应与欧洲同行们加强沟通,比如定期共同举办马可·波罗主题展览。对于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的历史,将来自意大利和中国的不同观点和声音都放进展览中加以体现,以双方的视点看待马可·波罗文化。

四、馆校合作

博物馆展示的大量珍贵实物资源和提供的教育服务,给青少年结合书本继续学习提供了场所。博物馆与学校在相互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馆校合作”模式,达到了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校和校外非正式教育机构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受益。

然而,一般情况下,我国馆校合作的双方并没有真正的双向互动与沟通:博物馆单方面规划设计活动供学校师生使用,参加博物馆教育活动与课程的学校师生完全没有参与规划过程,只是被动的接受与使用。鉴于马可·波罗纪念馆的规模较小,仅是扬州博物馆的分馆,在馆校合作中必然不会是主导的一方。我们可以积极配合学校的规划,为教师定期举办研习会,以系列讲座、研讨、参观、教学实践等方式,向教师提供了解和学习文博知识的机会,积极为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条件;同时通过研习会等类似活动的机会,与老师频繁接触,马可·波罗纪念馆也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学校教育的动态需求,调整自己的教育规划以与之契合。

衷心希望我国博物馆在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不断出现质的飞跃,不辜负时代对博物馆文化的殷切希望。□

(作者单位:扬州马可·波罗纪念馆)

参考文献:

[1]严建强.《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J].浙江大学.

猜你喜欢
马可建议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马可 时光の味道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马可的音乐遗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