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韶刚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很多城市幼儿园兴起了“读经热”和“国学热”。有些幼儿园和所谓民间教育机构甚至让孩子们穿上古代的服装,模仿古人,对父母或幼儿园老师行“三跪九叩”大礼,摇头晃脑地诵读《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弟子规》、《颜氏家训》等古代典籍。一时间,读经热甚嚣尘上,似乎读经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各种国学班就能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
如何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到了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毋庸置疑,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底蕴深厚的道德文化,也为世界创造了伟大的精神财富。翻开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中国道德文化的发展史。而西方传统文化则形成了重视法制文化的传统。成为当代西方法制社会的文化基石。为什么中西方传统文化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笔者认为,这是东西方古代先哲的人性观差异所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性善论”,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孔孟之道”,更为后世儒家学者和历代统治者所称道,而同为儒家学者的荀子,虽然主张“性恶论”,但却没有成为儒家学说的主流。我们知道,如果认为人性本善的,那么社会就应该通过提倡道德教育而使人的善性得到发扬光大:如果认为人性本恶的,那么社会就应该通过法制来惩治恶性,强调法制社会建设就顺理成章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把“人性善”作为指导原则,而西方传统文化则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原罪说”成为其文化之源。这就是中西方社会文化传统差异的主要根源。如果我们承认人是由生物演化过来的,那么,在亿万年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人类的遗传基因中必然会同时隐含着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善和恶。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是既善又恶的。因此,社会就应该同时关注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从人的道德发展的规律来看,从他律到自律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必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着重从纪律教育入手,通过引导、说理,使儿童奠定良好的道德发展基础。
从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一直到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虽然当时中国的文化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只有一些散见的道德文化片段,但是,无论是《易经》、《尚书》,还是《黄帝内经》,其中已经隐含着德行品质之类的形而上的思想,为后世奠定了深厚的道德文化之基。《易经》上说:“蒙以养正,乃圣功也。”在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分析辨别能力低,又喜欢模仿,所以凡是和幼儿接触的人,应该以身作则,躬行正道,才有助于幼儿道德发展。
幼儿时期正是养性蒙正的关键时期。养性是指培养和发掘幼儿善的天性,抑制其恶的本性:蒙正就是对幼儿进行童蒙养正的教育,是指培养幼儿端正的心性和行为。处在幼儿时期的儿童,由于其知识尚未开启,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较弱。所以他们常常模仿父母或其他成人的行为。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给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的幼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经典,使幼儿耳濡目染于先哲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道德素质、陶冶其性情、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必将使其终身受益。但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是。父母和教师本身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辨析,才能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道德推理,通过分辨是非而使其道德认知能力得到提升,这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前提。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通过其《论语》、《大学》、《礼记》、《孝经》、《中庸》等著作。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儒家的道德文化观。到汉代初年,由于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采纳,经过后世儒家学者的进一步阐发,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统治中国社会长达2000多年的道德文化。其中有很多至今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思想。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不可否认其中隐含着某些糟粕。因此,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要让孩子在学习和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时,进行有批判、有分析的讨论。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幼儿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在幼儿教育中采用民主的方法,对传统文化中的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才是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所应取之道。
在中国社会快速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道德文化精神和弘扬时代主旋律,也要融合和吸收国外先进道德文化。在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代中国。我们应该探讨中国道德文化的“多中之一”和“变中之不变”,因为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或许也是人类存在的“基德”。所以,中华文化中的很多理念也同样是世界很多民族和文化所认同和极力提倡的。例如,我国儒家传统的“诚敬之道”。在西方文化中就以“honesty”(诚实)和“respect”(尊重)等美德的概念形式而存在,并发展成为其核心价值观之一部分。而且,由于西方文化注重分析的传统,对这些概念的本质内涵和外延作了非常细致的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尤其是对这些概念怎样在青少年儿童中得到发展和内化,甚至转变成为其道德人格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理论观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法制建设(他律)的相对滞后,容易失去民主监控的权力导致了腐败的多见。上行下效,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人认为,现代人重视权利而不重视美德。我认为,在当代中国,我们对美德的重视确实不够。我们的道德教育过分大而化之,没有从细小的美德教育做起,使学校教育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幼儿园和小学进行所谓爱国主义教育,而大学反而需要不断地教育大学生要学会尊重,学会人际交往、宽容、责任等基本美德。其实,核心美德教育最应该在学龄前和小学阶段进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发展的深刻和成熟,更加宏大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才逐渐提上教育日程。我国有很多违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道德教育,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对所谓现代人重视权利的观点,也要做一些辨析。首先,这里的权利(right)不是权力(power),前者是个人应该享有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而后者是社会赋予个体代为执行的某种地位或职责。权利是每个人都有的,而权力则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作为社会普通民众的大多数人,例如家庭中的幼儿是没有什么权力的弱势群体,但他们应该享有一个人所必须享有的权利,例如,大到基本生活的权利、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重大问题的知情权
,等,小到选择小朋友、食物、自己喜爱的衣物。个人隐私权等。其次,如果这里的现代人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还说得过去,但是我国传统文化过分强调“内圣外王”。尤其是被某些势利小人所利用。虽然很多人成了“外王”,但却并没有获得“内圣”,反而利用“外王”的特权欺压百姓。尤其是宋明理学倡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专制朝纲,甚至发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专制,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孔老夫子的某些道德文化理念。就连普通民众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也被无情地剥夺了。在家庭生活中。有些父母无视幼儿的正常权利,要么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要么横加干涉、强权控制。笔者在研究家庭道德教育中发现,由于不顾儿童个人权利而导致家庭矛盾;中突、亲子关系紧张的事件层出不穷。当然,现代中国人相比过去而言更强调个人的权利,这其实是人类的本性所使然。
改革开放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权利意识。因此,在进行中国道德文化重建过程中,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道德文化精髓,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道德文化理念。进而形成能为国际社会所认可的新时代的人类道德文化。这就是道德超越的时代魅力。道德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可见的指标,是个体和民族本性的一面镜子。道德是人类精神和文化完善的一个普遍的量度,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和绝对价值。人类的个体是一个道德的存在,其社会本性是通过对善与恶、美与丑的推理和分析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培养幼儿的道德判断能力做起,才是道德教育之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