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瑾
摘要:苏州市姑苏区以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抱团组建了纵向与横向多个共同体。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共同发展,建设了“校际发展共同体”和“文化传承共同体”;为实现名师资源共享,促进师资共同发展,建设了“名特教师共同体”和“区域校长俱乐部”;为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了“阳光德育导师团”、“学科研修共同体”和“特色项目共同体”。
关键词:苏州市姑苏区;“抱团发展”;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3-0011-05
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为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道路绘制了蓝图,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这一目标。对于新成立的苏州市姑苏区和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而言,区域义务教育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现今的姑苏教育已开始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深化内涵发展的新高度进行谋划。姑苏教育明晰优质均衡发展路径,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追求,抱团组建纵向与横向多个共同体,试图走出一条创新而务实的发展之路,使姑苏教育走在前列,跨进高位,迈向优质。这是姑苏教育在新的历史发展节点需要作出的主动回应。
一、聚力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教育发展模式
2012年年末,苏州市原平江、沧浪、金阊三区合并,姑苏区和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正式成立。姑苏区高度重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把教育发展作为姑苏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平衡杠”,城市文明的“传播源”。原三城区存在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差异,为此姑苏区根据区情特点,打出了“优质资源整合”这张牌,重点推进“校际发展共同体”和“文化传承共同体”两个建设,引领形成姑苏教育核心竞争力。
(一)“校际发展共同体”的建设,推动姑苏教育的共融与发展
现姑苏区坐拥大城苏州核心86平方公里,有近87万人口,近3千名教师,近6万名学生。体量的扩容呼唤姑苏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为此,姑苏区从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全面改革的角度进行考察,以全新的区域教育改革思维去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统一的行政管理,为学校“抱团”发展破除了阻碍,为进一步盘活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条件。在权衡生源、师资、配置等条件的基础上,组建“校际发展共同体”,进行校际互助发展,从而打造一批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校际发展共同体”。
姑苏区成立的“校际发展共同体”与集团办学有所区别,是以区域内多所省级实验小学为核心,组建的“校际联盟”。核心学校与成员学校体制相同,均为独立法人,“人、财、物、事”分置,校际关系平等,核心学校起协调和辐射作用。姑苏区的学校应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水乳交融、区域特色与学校个性相得益彰的,因此,姑苏区强调组建“校际发展共同体”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造峰”,要求共同体既要保持核心学校的品牌优势,又要有利于成员学校的后发提升。
为保持核心学校“软实力”不被削弱,姑苏区要求核心学校自身保持稳定发展。坚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深化“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认识,强化自身管理职能,以队伍建设和课堂效率为抓手,以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为突破口,以评价机制完善为保障,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让教师发展,进一步树立品牌优势。核心学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联盟效应,引领成员学校明确教育思想,树立教育追求,规范办学行为。联盟学校实施“干部挂职锻炼”计划,定期互派干部到联盟学校互相学习、交流,参与成员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组织开展专题报告、座谈、参与管理等形式给联盟学校以支撑。此外,联盟学校实施“校际教师伙伴交流”计划,互派教师进行交流,通过专题讲座、观摩、参加听课评课、试题命制、集体备课等形式互相学习。通过适当竞争与通力合作相结合的方式,统一联盟学校民主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联盟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相互认同,办学经验上相互分享,管理方式上优势互补,有效推动学校内涵式“抱团发展”。
(二)“文化传承共同体”的建设,提升姑苏教育的底蕴与内涵
苏州古城历史悠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无声地诉说着具有生命价值的文化。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姑苏发展的摇篮,更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如果说“千年姑苏”的一人一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是其文化基因、文化血脉以及人文气息的静态历史展示,那么尝试借助古城历史文化丰厚的优势,在有限的现实空间内挖掘无限的教育发展潜能,则是姑苏教育人对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实践诠释。
1.回眸百年教育,把握发展节点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崇文重教之风浓郁,办学历史源远流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正是尊师兴学、崇文重教的直接结果。早在四百多年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先生在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府学。今天,原长洲、元和县“大成殿”的遗址仍然保存在姑苏区的平江实验学校内,众多学校从创办之初就浸润于吴文化之中。姑苏区的学校地处区域文化的核心位置,成为化育民风、德行示范之地。姑苏区现有44所小学,其中百年老校18所。姑苏区的百年老校,传神入化又创新万象地延传着中华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品性,处处呈现出吴地文化濡染浸润的印记。在长期办学的积淀中,形成了“德润文光”(平江实验学校)、“质朴致远”(沧浪实验小学)、“真朴信勇”(金阊实验小学)、“勤学善耕”(善耕实验小学)、“宁朴勿华”(东中市实验小学)、“儒雅博纳”(大儒菉葭中心小学)、“心平志直”(平直中心小学)、“宣礼尚德”(草桥实验小学)、“尚德尚学”(山塘中心小学)等校训,影响和滋育着一代代学子的心灵和情怀。并不是任何学校都可以锻造出这样的校训,这是积淀了百年之后才形成的。这些学校历经百年而不衰的不仅是文化底蕴丰厚的校园,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声誉,更是他们自身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教育精神和文化个性。在三城区合并的历史发展节点上,百年老校作为活的教育史,愈发凸显姑苏教育的精神。教育固然需要方法,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姑苏教育要尊重历史,敬畏时光,善待传统,把这些学校过去的办学思想和精神、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遗存下来的物质财富等能对学校文化生存和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方面继承下来。
2.立足文化根基,走向文化自觉
姑苏教育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底蕴,是值得姑苏人民引以为豪的。但只有在精神上对学校传统继承创新,学校生命力才会历久弥新。现今的姑苏教育置身于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正结合区域学校文化的实存状态,前瞻性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与设想,确立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姑苏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研究制定出全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在推进全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姑苏区力争使不同的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都能实现新的跨越。对于新建的学校,将吴地文化融于学校办学理念中,并使其在规划设计上得以体现。通过营造文化、移植文化、挖掘文化、整合文化来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局限于形式,而是通过与审美的趋向、价值的引导的结合,提炼姑苏教育精神,促进学校文化建设高起点、高水平发展。对于非新建学校,在改建修缮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提升全区学校文化品位、建设水准和教育形象,引领这些学校向更高层次迈进。
姑苏区在重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改变以往只关注硬件建设的单一做法和思维定势,另辟路径,在组建“校际发展共同体”的同时,把校园文化亮点相同或者相近的学校另行整合起来,建立“文化传承共同体”;制定《姑苏区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统领整个区域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抱团沿承,全方位提升“共同体”内师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使区域文化传承和教育改革创新实现优势叠加,在古城有限的现实空间内挖掘无限的教育发展潜能。目前,姑苏区众多学校都按照学校“环境、理念、行为、视觉”四个识别系统进行整体布局、规划设计、提升创新,打造能够让师生感到舒适、快乐、成长的“软环境”,打造能够激励学生一生的学校,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的学校。
二、提亮教育教学智慧,创新师资研训载体
有英才可教育,须有良师教育之。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很重要。师资队伍的发展始终是打造优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现在姑苏区正通过构建“名特教师共同体”和“区域校长俱乐部”两个支撑平台,实现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提升姑苏教育核心竞争力。
(一)“名特教师共同体”的建设,激活教师成长的动力与追求
区划调整使姑苏区拥有了更多的省特级教师和市名教师,如何放大名特教师辐射力,激活全体教师成长动力,实现每一位教师教育生涯的愿景和理想,是姑苏教育所要思考的。为此,姑苏区将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组建一系列“名特教师共同体”,通过构建点面结合培育体系,实现全区教师专业素质共同提高。
1.立足“点”,扩大骨干教师队伍
成立以省特级教师和市名教师为主持人的“名特教师共同体”,以教学实践为载体,坚持立足教学一线,充分发挥名特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励成员教师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实现自己的教育人生价值。“名特教师共同体”倡导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相结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成员教师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课例为载体,从教学中的小问题入手,坚持找真问题、做真研究、出真成果,切实提高每位成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名特教师共同体”还将成立专家导师团,邀请专家、名师来校讲学,为成员教师创造与名师同台上课、同台交流、同台切磋的机会,让成员教师近距离观摩大师的风采,学习大师高超的教学技艺,磨练成员教师的教学功力。
各“名特教师共同体”主持人还要指导成员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帮助每位成员教师树立“三领”意识:以“领学”帮助成员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学会学习,以“领研”帮助成员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学会研究,以“领教”帮助成员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学会教学,从而增大“名特教师共同体”辐射作用。通过合作互动,引领进入“名特教师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提高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名特教师共同体”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教师的孵化地,形成“蘑菇效应”和“雁阵效应”。
2.兼顾“面”,覆盖全区教师研培
成立“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整合原来三城区教研室、教科室、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的资源,“四位一体”构筑教师发展的平台。分析与梳理姑苏区教师队伍现实状况,规划教师专业成长方案,制定教师培训标准。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建立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课程开发、实施管控到绩效评估的培训标准化体系,并对各学校教导处进行业务指导,对各类培训的质量进行绩效评价。以智慧教育为推动,建设并利用好区域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融通共享。组织实施教师全员培训,为教师提供高质量、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机会。建立境外师资培训基地,加大选派名校长、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国)培训力度,建设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教师队伍。
(二)“区域校长俱乐部”的建设,启迪教育管理的方法与智慧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整个学校品牌创建中的“灵魂”。要抓校长队伍建设,就是让每所学校的校长尽快成为专家型校长。基于这一认识,姑苏区成立“区域校长俱乐部”,由名校长分别领衔,由姑苏区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组织管理。
姑苏教育立足去行政化管理,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给校长“解缚”。首先把校长“赶出去”。延续原三城区的做法,组织校长到外省各地特色学校考察,把外出学习考察作为校长年度必修课程,把考察汇报、心得体会以及落实发展情况作为考核指标的一个方面。在校长们学习他校经验,开阔眼界,开拓思维的同时,坚定其推动办学改革、实现创新发展的决心。其次,建立“校长论坛”机制,让校长们“坐而论道”。姑苏区定期召开交流活动,为校长们提供展现办学思考和实践的平台;通过交流和碰撞,使校长产生特色办学的新思维。第三,让校长们“舞起来”。在姑苏区不提倡千篇一律的汇报形式,而是定期组织学校开展观摩点评活动,充分展示各学校的特色与魅力。全区校长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内力与外力结合的过程中,一匹又一匹“黑马”就会一跃而起。同时,姑苏区整合原三城区选拔、使用干部的好经验、好方法,着力做好校长梯队建设。通过配强领导干部育好“领头羊”,通过管好中层干部做强“主力军”,通过选好后备干部充实“人才库”,以期到2020年,全区校长都能成为大市学科带头人,促使校长专业化成长。
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课程发展理念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姑苏娃”,是姑苏教育肩负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为此,姑苏区关注课程改革的进展,从“阳光德育导师团”、“学科研修共同体”和“特色项目共同体”三个关注点,聚焦学生全面发展。
(一)“阳光德育导师团”的建设,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与平台
学校应该怎样进行教育?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校可能有不同的解答。但删繁就简、归根结底,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这是时代赋予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为此,姑苏区整合原三城区“德育导师团”,成立“阳光德育导师团”,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选聘全区各学校德育骨干或社会相关教育专家为导师。改变以往“班主任当家”的模式,使所选聘的德育导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包干到户”。导师们通过建立“师生交流卡”、“学生个性档案”等方式,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关注学习有障碍、行为有偏差、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等多个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与学生们结为真正的“知心朋友”。
平江实验学校、虎丘中心小学、草桥实验小学等学校开展“名人、民俗风情进学校”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实践中加强德育工作;沧浪实验小学、学士中心小学、彩香实验小学等学校设置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通过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组织学生参与情景体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盘溪中心小学、崇道小学等众多学校利用墙壁贴图解说廉洁故事,打造了道德教育特色与风格……“阳光德育导师团”将这些好的做法沿承创新。德育“润物细无声”,“阳光德育导师团”立足课堂,用文化来引领学科德育建设,用文化来浸润学科课堂,发挥文化引领、认同、固化、传承的作用,实现学科德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言传身教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
(二)“学科研修共同体”的建设,关注课堂教学的简洁与高效
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中互动热火朝天、课后复习温故知新,这是姑苏教育所希望的教学形态。为此,姑苏区组建“学科研修共同体”,以各学科教研员为核心,组织各学科骨干团队。以“教学研训、课堂变革”为重点,聚焦课堂,通过课题引领、专题研究、主题活动等方式,构建各学科的基本教学方式,并以“学科研修共同体”的研修方式深度推进,强化区域化、校本化的落实。一方面确保学科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确保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姑苏教育依托“学科研修共同体”,打造教学与学生发展相统一的生态课堂、高效课堂。
1.在重视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要更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
“学科研修共同体”重点实施两个层面的研究,来促进全区教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一是倡导研究学生的经验与需求,把握好教学的起点与节奏。二是研究全区教师的理念与行为,让教学检查回归本位。提倡以实际教学效果、以学生喜爱程度来评价教师的“七认真”行为,而非仅仅停留于以往的文本检查,从而有意识地将教师备课的着力点引导到基于学生的教学预设上来,将对作业的机械批改引导到对作业的精当设计上来,将对考分的关注引导到对试卷的科学命题上来。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教育结果公平。
2.优质均衡教育要落到实处离不开常态课的高效
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教学的容量和深度,使学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迫,以至于无法从内心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愉悦,这不是高效课堂所倡导的方式。姑苏区的“学科研修共同体”倡导绿色、亲和、健康的教学质量观,应是对学生的学习力进行保护性开发,而非掠夺性开发。“学科研修共同体”通过各学科骨干教师“抱团”,让成员教师同时传递这种认识,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回归。于是,学习的高效也就有了“道法自然”的奇妙。“减负”的关键在课堂,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智慧上。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教学内容有深有浅、教学成效有长有短,这既是新形势下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更应成为姑苏区教师的共识。
(三)“特色项目共同体”的建设,绽放姑苏教育的魅力与张力
姑苏教育着眼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运行,选择了以特色为纽带来实现教育的继往开来。唱昆曲、弹古筝、甩水袖,大儒菉葭中心小学小昆班孩子闪亮节日平江路;在桃坞中心小学的校园里,学生们举着自刻的木刻年画《一团和气》笑出了声;阳光城实验小学推崇阳光国学,经典诵读、国学书法、民俗表演现身校园;沧南小学、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等学校轮滑队,捧回了座座奖杯;敬文实验小学、姑香苑小学等学校走出国门,在世界机器人大赛屡获大奖;东中市实验小学、姑胥小学、三元实验小学等学校建设书香校园,让校园回荡着琅琅读书声……原三城区学校拥有的特色项目充分显现了姑苏教育已有的独特魅力。姑苏教育浸润吴地,融于现代,独特的区位特点成为特色发展的优势。于是,姑苏教育成立“特色项目共同体”的想法应运而生。姑苏区以教育项目为载体,由项目负责人联合一批对某个项目有着共同研究兴趣和能力的优秀教师,开展活动项目研究,推动相关学校的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在全区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教育精品项目,凸显“特色项目共同体”的群体效应。组建“特色项目共同体”,旨在整合区域教育特色项目资源,发挥其研究、示范、引领、指导、服务、辐射的作用,从而彰显区域教育特色项目的魅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发展平台,同时,提升姑苏教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在国家全面实施“十二五”教育战略发展之际,姑苏教育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连接点,以和而不同、卓尔不群的发展理念,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的实施策略,内涵发展的管理保障,展望未来,抢抓机遇,“抱团发展”,心系百姓,力争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