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欣
摘 要:孟子所倡导的“浩然之气”实则为性善论的一种具体体现。他强调人性是向善的,每个人内心中都根植着一棵小小的“善苗”,只要能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坚持自己的良知,在危难面前坚守信念,就可以成为拥有“至大至刚”般浩然之气之人。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浩然之气
孟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一生都在宣扬与实践“性善”论。如何理解“性善”论呢。“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在这里,孟子做了生动形象的比拟,人性是向善的,每个人内心中都根植着一棵小小的“善苗”,它还很娇弱,需要我们通过努力来使其茁壮。
既然孟子认为人性是向善的,需要我们通过后天的教育、修养来不断地加以提升。在执教《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时,我强烈地体会到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实际就是“性善”论的一种具体表现。何为“浩然之气”?孟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它“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体绝非一般气体可比拟,它无比的强大,可充盈于体内,充满于整个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体现的也是一种壮美的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也是顶天立地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说明这种气被培养出来后,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都走得通,天地之间都是自己的家,活得很安稳,活在当下。这股浩然之气从哪里来?孟子说,“直养而无害”,这是养气的直接方式。义就是善。“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所谓“集”就是强调积累与聚集,它既有时间上的要求又有数量上的限制。要我们长时间积少成多,不断地做下去,说明养气时要有心理要求与准备——恒心。可见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实际上就是要人们长期行善。孟子在文章中还列举了一生动形象的事例“揠苗助长”。浩然之气,岂不应是多多益善?为何还要加以限定。孟子是在很贴心地告诉我们,在养气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失,“勿正”就是勿助长,就是操之过急;“勿忘”是没养成就不做了,这是失之过缓。孟子在这里强调了两种过渡。
通过孟子对于“浩然之气”的描述及养成方法的交代,可知“养气”就是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且不要停止,要有恒心,要坚持,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帮助它成长,最终达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充实,完满的精神道德境界,于是气便浩然了。
关于“浩然之气”,是孟子首倡的,也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心得。回想孟子的人生,生活在礼乐崩坏、战乱纷飞的年代里,但在这种“困境”中,他始终都执著于宣扬仁政,在与诸侯王公的交往中不卑不亢。孟子之所以能如此的坦荡与大气,恐怕都源于他拥有这充塞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他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状态被儒家称之为圣贤气象。
孟子这种精神上的正能量,在影响,在传递!这种精神对中国几千年来民族精神的形成,与中国人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尤其中国的读书人都讲究“养气”,养一股正大之气,正如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写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意思是说,浩然正气寄寓于宇宙间各种不断变化的形体之中。
一个人有一股浩然正气的时候,能够充塞在天地之间岿然不动。这种境界孔子讲过,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品格形成,产生了至大至深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如不怕杀头仍秉笔直书的晋国史官董狐;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被俘后大喝“蜀中只有断头将军,而无投降将军的严颜;率部渡江北伐、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的东晋名将祖逖,还有充满忠贞正直之气的诸葛亮的《出师表》等作为例证。
在当下,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物,每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兰州“最美夫妇”……回首从古到今的这些英雄人物有着共性:在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处于危难之时能做到坚守信念——“不动心”。通过回首,让我们看到了孟子这种精神上的正能量,不仅只作用于孟子自身,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之气,成为民族精神力量的体现。
我国当代学者易中天说:“读《论语》如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总想起身做点什么,哪怕才找人辩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壮大心中的一棵“善苗”?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配义与道”,慢慢地让我们的恻隐之心坚固起来。就如让座一事说起,把座位让给别人,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感谢,而是觉得这是我该做的,我内心要比他更快乐。这便是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坚守自己的良知。
在执教《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课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孟子这位先哲就是要告诉与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力量的人,如何养育我们心中的那棵“善苗”!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