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独抒性灵”是创作的初衷。其中的“性灵”可以是作者的旨趣、爱好,也可以是某些大一点的情感感悟。因此,情真意切是任何一篇优秀文章的基本要求。但是从现今许多学生的作文来看,他们要么片面地追求文采的华丽,要么追求议论的艰深晦涩,要么以一些玄妙的故事来吸引读者,要么编几个悲惨的事例来赚取眼泪,很少有人忠实地抒发内心真实的感受。因此,我们在面对这样的文章时,往往不知所措,更不能“感其所感、悟其所悟”。其实,这是写作的大弊。那么,我们在日常的学生作文训练时,怎样才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历练自己的情感,并使文章充盈情思呢?通过近十年的语文作文教学,我想一个人的情思酝酿、迸发,无外乎需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一、清泉洗涤——“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学生平时所承受的压力太重,所受的影响也太多,许多时候,周围的环境让他们心灵疲惫,无法静下心来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心。但是写作毕竟是一件神圣、纯净、严肃的事,不应存有丝毫杂念。这就像我们种花植草,如果是带着某种欲望去做,往往就会导致花草的扭曲变形,失去自然美。故而,上写作课或动笔之前,必须用“潺潺流水”洗涤自己的心灵,除去污垢与杂念,力争使自己做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达到“静、净、空”,因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这和佛家、道教中的“只有心底灵空,方见一花一世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宁声静气、摒除杂念”应为基础。
二、情思腾涌——“大凡物不平则鸣”
韩愈曾说:“大凡物不平则鸣。”我们心中也有块垒:或感动、或悲戚、或豁达、或随分、或愤懑、或欣喜、或无奈……那么请不要忽视这些瞬间的情感,应努力地将其抓住,并使自己时时停留在这种曼妙的世界中,再时常地回忆、品读、思索这些留在心灵深处的痕迹。只要我们仔细地回味、想象,总能找到让我们心灵为之颤动的东西。那么,请记录下这个颤动的心灵瞬间,让其成为永恒的美丽。如此,文章就会有了色彩,有了灵魂!
三、厚积薄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记得有个广告词写得很好:“比河更深的是海,比海更深的是人的心灵。”因为我们的心灵如海一般深沉、悠远、睿智、理性。
培养学生深沉悠远的情怀是我们写作课上情感历练的最后阶段,也是把关阶段。我们写文章不是无关痛痒地呻吟、唠叨,更不是简单地重复或堆砌,也不是有了某种感情就可以去呐喊、狂吼、咆哮、咒骂,我们需要将即将表达的情感,在心中反复地咀嚼、反刍,拣其精要的留下,将粗俗、无关的抛弃。同时,还应在脑中形成一个大致框架:怎么安排结构,怎样选择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怎样准确地传递心中的思想。我们最终表达出的情感,千万不能被自己的语言简单化了、浅陋化了、甚至符号化了!一定不能忽视丰富情感和实际文字的相互协调!因为,写文章不只是情感的简单宣泄,而是一种审美、享受的过程!所以,面对激情满怀,我们不仅要真情对待,更要理性取舍、小心呵护。否则,写出的文章可能千疮百孔、不堪入目!
当然,要达到以上三种写作境界,绝非一日之功。平日里,我们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留心变化,时刻涤荡心灵,潜心感悟,精心积累,积淀情感以备日后的“博发”之机!
参考文献
[1]刘 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陆 机.文赋[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3]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