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芝 陈树坚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保健功能和协调功能。这些功能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感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开发情感,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思想感情,发挥情感的感染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真切动人的道德情感感受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熏陶。一个人的情感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他如何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一个人情感世界的贫乏以致畸变,往往比知识的贫乏和缺失具有更大的危害。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情感也随之丰富、复杂起来,许多带有新观念、新观点和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逐渐形成。而中职学生的情感,特别是符合社会主义导性价值观念体系的情感并不是完全自然产生的,它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去开发、去培养。情感价值是语文学科三大课程价值之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情感。
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
1.加强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语文教学的特点看。就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中占据的地位看,语文教学具有综合基础性。
从宏观上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依靠它,人们才能交流思想,相互了解,组织人类社会。“人之所以会超越动物界并沿着自己创造的文化所指引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能创造并使用符号;能通过语言和文字总结经验,延续经验,使传统体现在可传授的文献之中,使自己与他人、与祖先、与后代联结在一起,从而得以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组成社会、创造和更新文化,形成历史和传统的意识。”所以,如果说教育是“为了未来而重演过去的现在”,那么语文教育就是全部教育的根本。
从微观上看,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他的文化素质、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靠语言来区分,对客观规律的分析靠语言来进行。语言的准确性反映了思维的明晰性;语言的连贯性反映了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条理性反映了思维的周密性。“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是他的精神修养的镜子。祖国语言的优美、伟大、生动、有力,是我们影响儿童陶冶他们的感情、性格、思想、心绪的最重要的手段。”
其次,从语文教材的特点看。语文教材的内容直接反映人的活动中的思想感情,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诗歌还是散文,每种文体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蕴含其中。这种情感是出自作者和教材编写者错综复杂的情感思潮,是物、景、人、情融为一体的产物。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语文所负载的认知形象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陶冶优美的情操,使他们成为情知对称的,个性得到发展完善的人。
语文教师面对的、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精彩纷呈的感情的海洋。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号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语文教学所要抒发的本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百鸟争鸣的感情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
再次从语文教育的任务看。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强调过课堂教学的作用,他说:“课的质量高低不决定于知识的巩固性和深度,而是决定于能否培养起学生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念,对知识和科学的热爱、对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尊重。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认识力和创造力,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对书籍的热爱。课堂,是学生智力生活的这样一个主要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进行着生活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刚刚迈出生活的初步的学生之间的精神交往。”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生命,教材情感的阐述与学生情感的接收及其内涵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语言的学习中,带领学生去领悟文本深层的意蕴,开发学生的情感,拓宽知识的容量,美化师生的心灵。
2.加强情感教育,是现代化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情感教育,用孤立的认知教育独霸课堂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其实是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其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目标上还没有完全把语文教学定位在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情感潜能上;在教学内容上游离于情感发展要求,严重脱离学生情感生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单一刻板,机械模仿,缺乏情感因素。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因此,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窄化智慧”、“僵化认知”、“迷信说教”、“目中无人”的严重后果。
3.情感的开发是培养审美意识的关键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以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处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造审美的教学环境,着力拨动学生美感的琴弦,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教师可以用精美的语言描绘大自然,让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有关段落,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与作者同喜同乐,在欢快的情感氛围中阅读欣赏作者精彩的文笔,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才能使学生达到悦目、动情、激思、立志、纯德的目的。
4.情感对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起着重要的推动和调节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这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对信息的加工和内化,即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感知、识记、保持、应用。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加以吸收,进行知识的积累。这就告诉我们情感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积极的推动和调节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上的情感教学,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而忽略情感培养过程,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无意注意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培养,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境界。
二、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主要面对的是文学语言。而就文学语言来说,与其说是词汇丰富,不如说是作者艺术感受细腻;与其说是词语准确,不如说是作者感受敏锐、真切。正如鲁枢元在《文学语言特征的心理学分析》一文中所说的:“陶醉于创作激情之中的作家、诗人,他们脑海里决不是一堆一堆任他随意挑来拣去的辞藻,而只能是一幕幕活生生的、鲜灵灵的‘情境,那是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那是一曲曲情调感人的乐章。”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作者用情感熔铸而成的“情境”、“画面”和“乐章”呢?
很多教育专家在谈到他们的教育经验时都认为,创设情境,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氛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教师为配合教学内容,适当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如采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创设情境的另一种好方法,是用语言创设情境。斯霞、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特级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是驾驭语言的高手,都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2.要善于深入体验教材内容中的情感
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章大都文情并茂,它是物、景、人、情融为一体的产物,不同的文章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教师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如果我们忽视情感因素的客观存在,只注重句法辞章的考据与剖析,将教材所蕴含的情感与学生本身具有的感受能力割裂开来,就与语文教学规律背道而驰。教师要想使自己在教学中能用教学内容所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学习文章的过程应是感情体验的过程,要做到“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体验作品的过程。面对教材中英雄人物的大义凛然、社会风云的狂飙巨澜,祖国河山的秀丽壮观,美好心灵的微弱震颤,教师首先要目有所见、情有所动、心有所感。然后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启发、打动、感染、激励学生。
3.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去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则过去、现在、将来永远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育是作用于人的心灵的伟大的事业,同样离不开情这个根。教师得把教材的内容吃进去,变成发自内心的自己的话,只有这样的话语才会是富有生命力的,也只有这样的话语,才能真正“触及灵魂”,产生摄人心魄的震撼力量。而一旦有了这种感情,讲话人与听者之间便会搭起一座神秘的桥,师生之间便会相互沟通,配合默契,产生心与心的碰撞与交融。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由此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情感效应。情感不同,作用亦不同:积极的情感能使人对某种事物充满了爱而去求知;消极的情感则会使人对某种事物充满厌恶而去极力排斥。因此,为了创设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的;其次,教师要善于调节自我情绪,在教学中应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再次,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人类有爱则趋之,恨则避之的天性,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更需要爱。学生对教师的爱心感受越深,对教师也就越加信任,对教师的教导越容易理解和接受。
4.引导学生自己体验课文之情
语文学科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学科,也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学活动,是用师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这两条经纬线交织而成的。所以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从而感知他人的情感。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语文课堂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发挥,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和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
己心之悟,最是至深。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应以情感为立足点,注重情感开发。语文课堂应成为激荡、抒扬学生情感的海洋。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推进新课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福灼.语文课程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刘 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
[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