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与应对策略

2013-04-29 00:44陈胜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误区策略

陈胜英

摘要:“同课异构”可以让教师互相启发,智慧共享,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但目前,“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普遍存在着四大误区:重活动安排,轻活动目的;重微观细节,轻理念模式;重拿来嫁接,轻个性创造;重课堂教学,轻课后评课。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确定主题,提出理念;构建模式,比较差异;优化教学,彰显风格;完善设计,资源共享;用心感悟,积极反思。

关键词:“同课异构”;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3-0038-03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升课堂教学内涵已成为重要命题。在教学研究中,“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方式被广泛推广。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和现有教学条件来开展教学,在比较中研究和学习不同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风格,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课异构”通过研究、对比、讨论与反思,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可以使教师互相启发,智慧共享,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但在目前的“同课异构”教研热之下,笔者发现存在着一些与这一研究的初衷相背离的现象,亟待寻找策略,走出误区,以求得“同课异构”的实效。

一、“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现实误区

误区一:重活动安排,轻活动目的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研究和学习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风格。但是,反观目前的有些活动,听课老师对活动的具体安排非常了解,如上课时间、上课内容、上课地点、评课时间、评课地点等等,但听课老师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同课异构”活动,对活动主题并不清楚,对活动目的并不了解,就这样稀里糊涂参加“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又稀里糊涂地离开活动现场。究其原因,这是策划活动者没有将活动的方案、预设的主题、预期的结果提前告诉老师。如此重活动安排、轻活动目的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其结果只能是形式轰轰烈烈,效果却往往难如人意。

误区二:重微观细节,轻理念模式

当前“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样的课:在教学环节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极尽奇思妙想,各出妙招,各逞其能。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微观细节,展现的是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创新能力,但课堂教学究竟体现的是什么理念?课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课堂教学究竟在怎样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减负增效?才能成为高效课堂?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些问题在课堂中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微观细节、轻理念模式的情况?这是因为主办方大多认为教育理念高深莫测,理念模式与教学实际似乎有距离;认为教师处在课堂操作层面的多,进行教学科研的少,难以在理念和模式层面有所创新。

误区三:重拿来嫁接,轻个性创造

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课堂更多的是选用别人的方法,甚至照搬别人的成果,雷同的课多,创新的、有个性的课少。笔者认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由于教师专业素养不同,所带班级学生学情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自身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形成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寻找教材、学生、教法的最佳切入点,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让课堂更精彩。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有可能消除“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重拿来嫁接、轻个性创造的现象。

误区四:重课堂教学,轻课后评课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让教师在交流中切磋思想,在对话中寻求共识。而实现这一目的,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各展其能,更重要的是,课后要组织授课者和听课者围绕课堂进行深度研讨。但在目前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上课、听课成了重头戏,课后的评课环节往往是浮光掠影,草草收场。在评课中,大多教师只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关于课堂教学背后的理念、教学是否适合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如何、学生学习的成效如何等的评价,却较少涉猎。为什么会出现重上课过程、轻课后评课的现象?其中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组织者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目的缺乏深度理解,对“教”与“研”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够准确,从而导致重“教”轻“研”,导致“教”与“研”的失衡。

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应对策略

1.确定主题,交流理念

教学理念既源于教学实践,又超越教学实践,对教学实践产生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正是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教学理念交流中,“同课异构”为教师的交流研讨和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应该在活动开始前要做好活动的方案,确定活动的主题,聚焦要研讨的教学理念,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张家港市开展的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理念下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例。生态课堂理念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原生态,而传统课堂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接受学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张家港市通过从一学科到多学科、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两种理念下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学理念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进行碰撞,老师从开始的抵触生态课堂,到慢慢接受,直到积极实践,最后纷纷尝试,形成了区域推进生态课堂的良好态势。

2.构建模式,比较差异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不是教学环节的简单组合,而是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映。在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时,要善于构建模式,比较差异,让不同的教学模式来真正体现出“异构”,并进一步让参与活动的教师不仅明白“异”在哪里,而且能体会不同模式的共性与差异。

如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在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时,邀请如皋市第一中学共同参与。通过“同课异构”,将该校“目标教学”模式与如皋市一中“活动单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共同之处:都体现生本理念,都是课堂上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核心的状况,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对比,也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目标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活动单导学”模式侧重学生活动的开展。这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互动交流平台,帮助教师打开了思路,开阔了视野,真正实现了同伴互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优化教学,彰显风格

福楼拜对风格有个精辟的阐释:“风格是思想的血液。”课堂教学风格指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风貌和特征,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个性的具体体现。开展基于教学风格的“同课异构”活动,既有利于帮助教师明确并强化自己的教学风格,尽快成长为风格鲜明的名师,同时也能把课堂教学引向研究,为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树立标杆,指明方向。

如张家港市开展的第二届“苏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提出了“先说后教”的要求,请展示的名师先阐述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然后再用课堂诠释自己的教学主张和理念。一堂同样教学内容的课,由不同学校的老师上,上出了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课来,让听课的老师大开眼界。这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彰显了名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演绎了不一样的精彩,同时也体现了到“苏派”教学共同的风格:清简、灵动、精致、厚实。

4.完善设计,共享资源

教师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在教学设计中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来,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能会成为经验范例,对于其他教师具有积极的借鉴示范意义,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因此,“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要注意完善设计,形成多种多样的相对成熟的“定案”,实现资源共享。

如张家港市开展的一次生态课堂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模式“同课异构”研讨活动,课题是《罗斯福新政》。一位老师的设计采用了“史料阅读—自主研习”的方式,按照“严冬—春花—秋实”这样的设计思路,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另一位老师采用了医生看病的方式来创设情境,按照“把脉—开药方—验药效”的思路组织教学。两位老师可谓匠心独运,他们的课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教学设计也成为教师学习的范本。

5.用心感悟,积极反思

斯塔弗尔比姆有句名言:“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判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围绕目标创新教学思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合理有效的激励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从这点来说,“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要求上课老师要介绍自己的“异构”体现在哪里,也要求听课老师分析、探究“异构”的“异”体现出来没有,“异构”的“异”孰优孰劣。因此,“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要求所有参与者用心感悟,积极反思,真正做到有“教”有“研”,“教”“研”合一。

如张家港市开展的一次生态课堂理念下的历史课堂“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活动理念是生态课堂,课堂模式是自主学习课堂模式,课题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由两位老师执教。一位老师采用了常规的教学设计: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启示。另一位老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由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完成知识的梳理,老师适当评讲。随后,老师提供适当史料,抛出三个辩论题目,学生在辩论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会教师认为后一节课更能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与历史学习研究的方向一致,只是课堂讨论的时间有限,提供的史料还太少,不足以支撑最后的结论。如此评课,可谓全方位、多角度,不仅让听课老师受到启发,也让上课老师获得了改善教学的有效方法,达到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真正目的。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误区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同课异构理念在美术课堂中的认识
浅谈同课异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