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谁也改变不了它归海的趋势。只要有悲剧的源头存在,就注定会有悲剧的结局。宋高宗赵构和明代宗朱祁钰的结局注定都会成为悲剧。要想不让历史的悲剧的重演,只有从源头去做出改变。
【关键词】宋高宗;明代宗;结局;思考
我们说历史不能假设,是因为它就像单行道上的一列火车,一路前行,在不同的路段装载不同的人物,上演不同的故事。错也好,对也罢,一切都无法洗牌重新开始。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看到每个事件、每一个人物,我们都应该有所感悟,值得学习的要学习,发人深省的要反省,而不能过多地去指责。我们学习历史看到更多的应该是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的行为所产生的根源。是良源就要发扬,是恶源就要铲除。这样人人才能自律,社会才能和谐,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恶源种下了,不管怎么做,悲剧都无法避免。南宋高宗赵构和明代宗朱祁钰的两种悲剧性结局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宋高宗赵构的结局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由于统治者的腐败、软弱和投降政策,京城汴梁(今开封)被攻陷。金兵在大肆搜扩后,于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劫掠宋徽、钦二帝及后宫嫔妃、王公大臣、各色工匠、教坊歌伎等三千余人和大批财物北去。北宋从此灭亡。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在外勤王的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抗金老将宗泽等人的拥戴下,于靖康二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重建政权,后迁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高宗即位之初,以抗战派李纲为相,励精图治,整顿朝政,扩充军队,严明军纪,准备抵抗金军的入侵。当时宗泽手下已拥兵百万,各地义兵勤王之师风起云涌,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短短的几个月后,赵构的态度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李纲、傅亮、张所被贬;陈东、欧阳沏被杀;赵构南逃扬州;宗泽的北伐要求被拒,并受到嘲笑,继而忧愤成疾而死。从此以后,宋高宗赵构宁愿东躲西逃,下定决心向金求和,不惜奴颜卑膝,向金哀告“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乞求金统治者“见哀”,并承认“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1]。后来又一日内连发十二道金牌,急令在战场上连连取胜、已取得主动权的岳飞班师回朝。削去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兵权。并指使秦桧、张俊等人陷害岳飞,残忍将其杀害。当时“天下闻着,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2]。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高宗赵构不可能不知道岳飞是冤枉的,可是为什么还要做出这亲着痛,仇者快的事情呢?原因只有一个,怕失去手中的权力。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手握重兵,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而登上的帝位。961年又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大将兵权。从此宋代各位皇帝就牢记祖训,“安内”任务远胜于“攘外。宋高宗惧怕大将久握兵权,惧怕义兵发展壮大,更惧怕父兄徽、钦二帝回来夺去他的帝位。所以当李纲、宗泽等人明确提出要“报不共戴天之仇,雪振古无所之耻”“迎回二圣”[3]的时候,宋高宗赵构那根脆弱的神经被触痛了。从此就完全倒向了求和派的一边。他宁愿置父母兄弟姐妹安危于不顾;他宁愿偏安江南、失去半壁江山;他宁愿留下千古骂名;他宁愿割地称臣、每年向金进献岁币也不能去冒失去权力、帝位的风险。对于封建帝王来说,皇帝的至高无上的身份、地位,皇帝主宰全国一切的权力是高于一切的。宋高宗牢牢保住了帝位,牺牲的只能是国家、民族、老百姓,甚至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的利益、幸福和尊严。
二、明代宗的结局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拒绝求婚为由,率军大举入侵。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的唆使下,仓皇率兵亲征。八月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被瓦剌骑兵包围。混战中,五十万明军死伤大半,二十万骡马和全部辎重尽被瓦剌军队所缴获。这场惨痛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4]之后也先挟持明英宗大举进犯,企图对明政府进行勒索敲诈。消息传到京师,明兵部侍郎于谦等人拥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明代宗),很快稳定了政局,击退了瓦剌的进攻,粉碎了也先的阴谋。也先看到明朝有了新的皇帝,手中的英宗反倒成了恢复与明朝正常关系的障碍,于是在景泰元年(1450年)将明英宗送回。英宗承诺不再过问朝政,景泰帝尊英宗为太上皇,移居南宫。
然而大权旁落的滋味是不好受的。明英宗独居南宫,不仅不能执掌天下大权,生活用度大不如前,而且还要忍受弟弟的提防戒备之心。于是暗自联系旧臣党羽副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阴谋策划,时刻准备复辟。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趁代宗重病期间,徐有贞、石亨等人发动政变,拥英宗入主奉天殿复辟成功。明英宗再次登上皇帝的宝座。史称“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5]明代宗于一个月后死去,明英宗以亲王之礼将其葬在北京西山。明代宗朱祁钰与下落不明的惠帝朱允炆一样,成为明朝历史上仅有的两位未被埋入明皇家陵园的皇帝。
明代宗以维护家国荣誉尊严为己任,重亲情,明大义。面对异族入侵,能够勇担社稷重任,坚决抗战,打击入侵者。对于迎英宗回朝的问题上,代宗以民族尊严和伦理亲情为重,虽然也考虑到了英宗回朝后对自己政权的影响,他还是满足了也先的各种要求,迎回了自己的皇兄。
然而此后事情却没有向代宗良好的愿望方面发展。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帝位在英宗心目中远比兄弟亲情要重要的多。朱祁钰最终落得个含恨而终。
三、两种结局的对比与思考
宋高宗赵构和明代宗朱祁钰当时所面临着一个相同的困境———那就说要不要迎回被异族入侵者俘获的先帝。对于宋高宗赵构来说就是自己的父兄——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对于明代宗朱祁钰来说就是自己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要想迎回先帝就存在着一系列的危险,首先就是要积极组织全民抗战对抗入侵者。而战争胜败难料,胜了固然一切如意;如果战败则要承担战争的后果责任,甚至有可能性命不保。其次,在战争中壮大的民间力量有可能对皇权造成威胁;久握重兵的将领也有可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第三,迎回的先帝对于现任皇帝来说会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让位于先帝,自己将任由宰割,在封建社会没有先帝授权的情况下僭越可是杀头的大罪。如果不让位,对方可能会觊觎皇位,成为自己的心头大患。作为现任皇帝的至亲,如何对待他们还得注意天下人的目光与看法。如果不迎回先帝,战场上当然不能取胜,否则在封建伦理观念极强的封建社会会受到一致唾弃,无法向国人交代。但这样做肯定在对内对外的关系处理上,要付出屈辱的代价。宋高宗和和明代宗显然都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只是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明代宗不愿对外屈辱,选择了坚决抗蒙,迎回皇兄,处处小心,但还是没能逃过历史命运的必然结果,政权被推翻,自己含恨而终。宋高宗选择了对外屈膝,偏安一隅,牢牢保住自己的皇位,为此抛弃亲情,陷害忠良,泯灭了良心。
宋高宗和明代宗都是历史的悲剧人物。看待历史人物,评价人物形象,我们不应苛责他们,而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应该看到执掌天下,生杀予夺,一人至上的皇帝制度是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不是宋高宗和明代宗的选择错了,而是这种集权专制的制度错了。只有废除了这种不文明的专制制度,采用文明的民主制度,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注释: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6,建炎三年八月丁卯.
[2]《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引《岳侯传》.
[3]《宋史·李纲传》.
[4]《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
[5]《明史·于谦传》.
作者简介:徐盛雷(1974—),男,汉族,陕西岐山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和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