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君 侯岚
【摘要】年轻的诗人兰波是法国文坛的传奇人物,他的诗歌也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感来自诗歌中笼罩的梦幻色彩,来自诗人迷醉的感官错乱和自我意识的剥离。这种超现实的表达方式也使其作品产生多义性引来众多追随者去探寻真想,所以在兰波的诗歌国度中永远笼罩着一种奇异之美。
【关键词】梦幻;感官错乱;“另一个我”;多义性
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0/20‐1891/11/10),19世纪法国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也是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和谜一般的诗句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兰波从14岁开始写诗,到19岁完成《地狱一季》,短短的5年时间就完成个人的全部作品,之后的十七年里,他远走异国他乡,进行探险,践行了他的人生信条“生活在别处”。他说:“我仅仅生活在幻觉之中。”[1]兰波诗中带有的理性的颠倒和病态的狂热总能呼唤出一个神秘的境界。
一、兰波诗歌中充斥着梦幻,透着一种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营造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幻之境
兰波认为,诗人应该是一个“通灵者”﹑一个“真正的盗火者”[2]兰波的《奥菲利娅》:皎洁的奥菲利娅像一朵大百合在飘动,/她躺在长长的纱披上徐徐地飘着……/风吻着她的胸襟,像吹开的花朵/颤抖的杨柳在她肩头啜泣/芦苇在她宽阔、梦幻的额头鞠躬/哀伤的睡莲在她周围叹息。[3]落水而亡的奥菲利娅“躺在长长的纱披上”,“飘动得像一朵大百合”,死后的“苍白”却是“皎洁的”,“美如瑞雪”的,更有“微风”、“杨柳”、“芦苇”、“睡莲”、等一系列美丽的自然意象围绕着她,把奥菲利娅上升为真、善、美的化身。《奥菲利娅》一诗完全是一种虚幻、空无、远离现实的不存在,诗人就是要在这种不真实、不现实之中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神秘感受和独特理解以及迷梦清醒后的无能为力。《醉舟》是诗人化身为一只无舵无锚的船,越过河口漂流在各个海洋的历险。诗中不断地向我们描绘超自然的奇观:绿的夜、豹长着人皮豹眼混杂于奇花、蓝色的群马、太阳的苔藓、苍穹的涕泪、黑压压的河马……“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4]读者莫不惊叹于诗人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诗中瑰丽的奇幻之景是诗人在怎样的一种迷醉中勾勒的,我们不得而知。诗歌意象充满了幻觉、臆想,完全是种内在精神的聚合,是感悟某种神秘之境的“主观唯心”[5]的结果,是一种超现实的诗趣。
二、兰波把形状、色彩、味道、音响和运动等交织起来,通过长期、巨大、不同寻常的感官错轨,打乱一切固有的感觉
兰波的诗歌就像他的感情一样像是“各种感官的系统错乱”,诗人在《语言的炼金术》中提到他的这种思想“……我早就夸耀自己拥有世间的全部景色我觉得当代画坛和诗坛的名流无不可笑……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默默地写,整夜整夜的写,我记录不能表达的事物。我把眩晕固定下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眩晕,兰波通过苦修、绝食、不眠,甚而吸毒,自己的‘感官错位,产是生幻觉。”[6]在《花》中“从金阶梯,/——在丝织的细绳、灰色轻纱、绿色天鹅绒和类似阳光下青铜般的水晶之间,/——我看见地黄在银丝、眼睛和头发织成的地毯上开花。·……”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凌乱的意象,像是被打破了的碎片的拼合,是色彩和物体的糅杂。也许事物只是要代表它的色彩,也许色彩只是要代表一朵花,也许我们真的还不能参透诗人这错杂的思想里向我们暗示的到底是什么。“我发明了元音的颜色!A,黑色;E,白色;I,红色;O,蓝色;V,绿色。我确定了每个子音的形态和动作,迟早有一天,我会用天然的节奏,来创造一种可被一切官能接受的诗歌语言。”(《地狱里的一季》)。《元音》既是这种意识下的创作,他从字母里发现了奇异的形象、颜色与声音。五个元音字母不但各具颜色,音响、气味和动作,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嗅觉、听觉,感觉五官感应互相交错,成为象征主义诗歌“有色字母”和“有色听觉”理论的基础。[7]他发展了波德莱尔的诗学,就是颠覆了常人的视觉、知觉、触觉等感觉和心理感受,也表现出探究事物深层意义的意向。
三、兰波提出将理性从自我意识中抽离出来,变换成一个主观意识超强的另一个自我
兰波提出来一个看起来十分怪异的理论:因为我是另外一个人。
兰波自认是带着高卢人的坏血统,他无所顾忌。他渴望成为一个穷尽所有可能性的人,诗人要体验不同的人生,抵触平庸。在《地狱的一季》中他可以是黑人、商人、疯狂的童真女、下地狱的丈夫、穷人、乞丐甚至是上帝。“诗人要尝遍人间的毒药,只留下毒药的精华。”[8]在各个角色的转换之间,诗人完成了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与探索。《童年》(四)“我是圣徒,在平台上祈祷着——像牲畜安详地埋头吃草,直吃到巴勒斯坦海滨。/我是幽暗的木椅上的学者,树枝和雨点扑打着书房的窗棂。/我是穿过矮树林的大道上的过客,闸门的喧闹覆盖了我的脚步。我良久地看着金色落日忧郁的溶汁。/我会是一个被抛在大海堤坝上的弃儿,我将是一个沿着羊肠小径前行的小奴,额头触着天穹……”那个“我”变了“我”已不再是原先那个固定、单一的“我”而顷刻间变成一个自由人, 甚至自由的物体, 自由的灵魂了![9]诗人不满于仅仅是他自己他还要“成为任何人”,很多作品中他是以“另一个人”的口吻来表达思想的,是在隐蔽了“我”使产生距离感从而摆脱了束缚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四、兰波的部分诗歌朦胧与晦涩不可捉摸具有多义性,引发人们深入的探索
《元音》是兰波的代表作之一,引发众多学者的深入探究其创作动机,考证论述其字母、颜色的来源、意义,至今还众说纷坛、有人认为诗中所列色彩的序列与炼金术中的次序相符;也有人认为黑、白、红、绿、蓝这五种颜色可能与兰波童年时所读的识字课本有关,有人认为它们各代表生命的几个阶段。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五个字母象征着女性身体的五个部分,但所有这些仅仅是猜测而已,并无可信的根据。如《鲜花》有人认为诗中的颜色是暗喻盛开的鲜花;也有人认为鲜花在炼丹师的术语里指的是金属的本质,具有象征意义;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阳光照射下的色彩的交响乐。”其实多义性本是象征派诗歌的特点,可见兰波的诗歌被很多学者定义为象征派诗歌也是有原因的。
兰波是上帝的新生之子,所以生来就有着对世界和生命的敏感,诗人不甘于平庸的人生,求索于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的自由诗风,其在诗歌理论上的创建给当时诗歌的发展指出路一个新方向,这位“少年诗王”的诗歌世界里充满了色彩、幻想、迷梦,引领人们进入一种虚无之境,给人一种不可复制的奇异之美。
【参考文献】
[1]柳杨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2][3]王以培译.兰波作品全集[M].东方出版社,2000.
[4]威廉·赫士列特.泛论诗歌[A].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5]石璞.欧美文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6][8]柳鸣九.法国文学(下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7]项晓敏.象征主义析论[D].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2).
[9]王以培.通灵者,今安在——纪念兰波诞辰150周年[J].外国文学评论,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