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的艺术魅力探析

2013-04-29 12:53高秀明
西江月·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艺术魅力生活

高秀明

【摘要】美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中各种优美的风景,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美术鉴赏作为一种美术实践,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不断学习古今中外的各种美术作品,可以带给我们更多感动和心灵的震撼。《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集中体现了米勒的艺术风格。米勒在这幅作品中高度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关键词】拾穗者;艺术魅力;生活

一、作者的概况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他是艺术史上典型的农民画家,讴歌农村生活的绘画大师,也是巴比松画派的绘画主将。他所拥有的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颇受广大法国农民的欢迎和喜爱。米勒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天赋,在青年时代曾种过田,所以对农村生活和农民的辛劳有着极为深刻的感触。23岁时米勒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学习绘画,画室里的其他同学都有些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好像也看不惯他,经常斥责他。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和家人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大约35岁。由于长期和他所熟悉的农民接触频繁,有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他曾说:“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播种》、《牧羊女》、《晚钟》、《扶锄的人》和《死神与樵夫》等都描绘和歌颂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深刻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但这也导致他和他的画作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米勒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的绘画风格著名,但直至晚年,他的绘画作品才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巴比松画派是19世纪出现在法国巴黎的一个以描绘写生风景为主的画派。巴比松为法国枫丹白露森林进口处,风景十分优美,吸引了众多的画家,这些画画家聚集在这附近,住在一个名叫“巴比松”的小村子里。他们主张走出画室,直观自然,对景写生,终日描绘令他们感动的自然景色,在作品中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钟爱,并日渐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小画派,米勒便属于他们其中的一员。但是米勒并不是直接拿着一块画布画布跑到大自然中去画画,与其他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相比,米勒似乎更喜欢在阴暗的画室中进行创作。不过,他也经常去大自然中认真观察,并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留在记忆中,带回画室凭着其卓越的绘画技艺开始创作。因此,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并不是纯粹的巴比松画派画家,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米勒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巴比松,并在此创作了一批颇有质量的绘画作品。米勒作为19世纪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非常注重描绘周围的现实生活,与浪漫主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米勒又是一个典型的农民画家,喜欢对下层农民生活的场景进行细致的描绘,受到人们的青睐。他画笔下的农民有着善良、纯朴、憨厚的美,总是散发着一股泥土的气息。而同时期的其他画家,没有几个像米勒一样深入到农民心中,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拾穗者》中对农民场景的刻画,充分体现了米勒对贫苦农民的关怀和同情。

二、关于《拾穗者》的创作背景

米勒本身就是在农民家庭出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自小的农家生活让他对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在青年的时候他也种过田,所以在米勒的绘画作品中以乡村生活为题材是极为常见的,他也常常描绘乡间优美的自然景色。《拾穗者》于1857年创作,此时米勒一家人在巴黎附近枫丹白露森林边的巴比松定居已久。米勒在巴比松常常一边耕种一边进行绘画创作,生活简单朴实,与农民生活相当接近,所以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他是尤为熟悉的。巴比松美丽的景色和

人们纯朴简单的生活,给米勒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灵感,米勒对大自然固有的钟爱以及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也被竭力唤醒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拾穗者》这幅完美的作品诞生了。在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面临危机,法国政局也不稳定,阶级对立严酷、贫富分化严重,米勒在创作这幅画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此种社会背景的影响,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下劳动人民饱受疾苦生活状态在在画面中得到切实的反映,因此也有人认为米勒的这幅作品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

三、《拾穗者》的艺术魅力

乍一看,《拾穗者》其实就是一幅描绘农妇秋收的平凡作品,殊不知,它在当时给人们所带来的心灵是震撼的,它所拥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米勒的这幅《拾穗者》在刚刚创作完成的时候,单是它的题材本身就引发了很大的波动,当作品在沙龙展出后,当即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关注。那么《拾穗者》究竟是为何引起如此大的骚动?它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秋收后的农家风光,歌颂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有着极为强烈的艺术魅力。画中农民的劳作无疑流露出他们生活的艰苦,这样的作品在巴黎的沙龙里展出,是一种底层民众对上流阶层权威的挑战。在画面中米勒以农场场景为背景,将三名正弯身繁忙地拾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作为主要描绘对象。米勒的这幅作品中,三名衣着破旧粗布衣裙的妇女,在一望无际的麦田和隐约可见的田野中“面朝黄土背朝天”,分别戴着红色、蓝色和黄色的头巾。三位农妇犹如在田野里竞赛,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而另一只手中握着沉甸甸的麦穗的袋子;扎蓝头巾的妇女看似有些许的疲惫,左手放在腰后,以加快拾麦穗的速度;画面右边的妇女,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详细检查着都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看还有没有遗漏的麦穗。仔细观察会发现,她们的皮肤粗糙且黝黑,是长期在烈日下晒过的感觉,能明显的看出她们都是出身贫寒并辛苦劳动的下层农民,她们的面部表情并没有刻画的很细微具体,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成雕像般庄重的美。画面中轮廓线勾勒的清晰有力,突出了人物形象,体现了现了农民的质朴与勤劳。细腻的暖色调和丰富的色彩更使画中劳动妇女的形象在纯朴、浑厚光彩中,引人注目,具有憾人的力量。《拾穗者》完整的捍卫了农民的尊严与高贵,带有一种古代雕塑般的特殊魅力。

整幅画的表现手法也非常朴实简约,金黄色的麦地与晴朗的天空融为一起,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这是一派多么迷人的田野风光。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画面中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之作,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让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作品的艺术魅力。

《拾穗者》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通过对这幅画的分析,可以看到三名妇女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中心,米勒将她们的身姿动态刻画得各不相同,这不仅体现了农民在现实劳动中的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高超的人物表现技艺。三名妇女的体态健硕,说不上有多美丽,也不敢说多优雅,只是谦卑地弯着腰,在田野中寻找剩余的麦穗,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庄严美。透过三名农妇的穿着以及整个画面的处理,如果没有长期的认真练习和对解剖学的深刻研究与理解,是很难将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表现得如此优美与准确的。再细看这幅作品,我们还可以发现画中人物的位置与画中光源的走向之间是有着默契搭配的。光源从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农妇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非常协调一致,而光源的变化也导致三名妇女身上受光的强度与光在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此外,由于画面中的妇女与观众的距离也都不同,依照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妇女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再者,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细致处理,无不体现了这幅画的精彩。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的处理上,米勒将草垛、农舍和树木等物体安排在了画面背景的后方,而将农妇们放在画面前方。这又体现了近大远小透视等在绘画中实用的原则,然而这却常常被许多画家所忽略。即使运用了,却也很少有像米勒这样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三名农妇由于在画面中离观众较近,与远处的宽大的背景对象相比,三位主人公在视觉上也格外显得更大,增加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拾穗者》把风景画的新突破引入到人物画中,致力于在田野大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力求捕捉画家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即使是别人眼中极其微不足道的景物,米勒把它表现的富有感情,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可以闻到野草气息,感受到土地的味道,会因为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打湿双眼,从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米勒用朴实简约的概括力,极力表现着平凡的人物,他展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其他作品无法达到的一种纯朴。在《拾穗者》的暗黄色调让人有一种沉重而伤感的感受,那三名农妇的头巾的鲜艳颜色也染上了些许的忧伤,整幅画面的暗色调将农妇沉重的心情流露出来,也体现了米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尊重。这三个穿着破旧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我们切实的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米勒的《拾穗者》不但画艺精湛,色彩优美,更富有敏锐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心灵感动,留给我们美好的遐想。不得不说,他的艺术是一部大家所公认的讴歌农村生活的庄严的史诗。

猜你喜欢
艺术魅力生活
漫生活?阅快乐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关于声乐钢琴伴奏艺术魅力的有效思考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漫谈河南豫剧的“哭戏”
试论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