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萍 潘潇
【摘 要】活体器官应视为一种特殊的物,但是具有人格性特征,而尸体器官因为来源于不具有生理功能的尸体所以理应被视为物。伴随着器官移植行为的不断增加,民法体制中关于器官移植主体的保护和侵权责任的承担问题频发,所以探究供体、受体和医疗机构三方主体所产生的法律关系非常必要。
【关键词】器官移植;法律关系;受体;供体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在民事法律中所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活体与尸体器官移植中,本身即涉及多方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因此将产生不同的法律关系客体,同时具体的法律关系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一、器官移植法律关系的主体
器官移植中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供体,受体和器官移植的实施者(医疗单位)。供体是指为器官移植行为提供可操作的生命器官,以完善生命机能和生理正常运转为目的的活体或者尸体,供体对自己体内的器官行使完全的支配权,是器官的来源。
受体是指器官移植行为的承受者,接受被移植器官并且将其视为自己身体的组成部分。受体成为被移植器官的“新的主人”,将被移植器官纳入自己的身体运行体系之中替代原有衰败器官,发挥完善生理机能的作用,最终实现受体的身体健康。
医疗单位在实施器官移植手术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接受供体的器官通过高超的医疗技术将其植入到受体之中。同时,医疗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设施以及医疗人员,其医疗体系的完备在成功完成器官移植手术中发挥着最基本作用。医疗单位需经过检测并得到许可才能进行移植手术,因其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健康问题所以应当制定严格的医疗准入制度。
二、器官移植法律关系的客体
器官移植中的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物和行为,在器官移植这一民事行为中,是指被移植的器官和主体所为的行为。
在供体、受体和医疗机构三方主体中,在供体与受体之间发生可用器官的转移的行为,那么客体即产生于器官转移之中;医疗单位将器官植入或植出于受体或供体中,发生医疗服务关系,那么客体即产生于服务关系之中。“受体与医疗单位之间的医疗服务关系则是器官移植民事法律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因为供体与受体和供体与医疗单位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都是围绕该种法律关系而发生,没有这一民事法律关系,前面两种民事法律关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1]
三、器官移植法律关系的内容
器官移植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供体、受体以及医疗单位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2]。由于主体之间的差异,其所产生的法律关系也不同,所以相对应的法律权利义务也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命健康权
器官移植手术本身是为了让可用器官实现最大的价值,进而拯救病体使其恢复身体健康,所以手术的准备以及进行过程中,应当本着减轻对人体伤害为基本原则,不能以危害某一方的生命健康权为前提。
对于供体来说(由于尸体已经不具有生命特征,不做讨论,此处特指活体),医疗机构从其体内摘取器官,在此过程中若医疗人员产生误诊误判而直接从供体体内摘除器官;或者手术失误而造成供体重伤甚至生命终止;或者未经供体允许的情况下私自甚至强制摘除供体的器官,造成对供体生命健康损伤,这些对生命健康权侵犯的情形,应被法律预防和制止。因此医疗机构应当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受监督和受约束的位置。
对于受体来说医疗机构在受体已满足各项条件的情况下延误手术时机而造成器官移植不成功;或者因为医疗人员手术过程中的失误造成受体身体伤害甚至死亡;或者医疗机构对移植器官检测不准确,将病态的器官植入到受体体内造成受体病情加重、病变而威胁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情形。
(二)知情权
供体和受体对知情权的充分享有和利用是器官移植手术合理合法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供体有权了解自身器官植出的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价值,并充分获悉器官移植手术之后对自己的身体所产生的可能后果,同时对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也应有所了解。对了受体来说有权知道被移植器官的生理情况以及其与自己身体的契合程度,了解自身生理机能状态,最终做出是否接受移植的决定。对于医疗机构保证器官来源的合法性及供体与受体对知情权的享有情况,各项检查合格且经过双方同意后再进行移植手术,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撤销权
撤销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体,供体无偿献出自己的器官,却要承受手术过程中和器官缺失之后身体健康受损的风险,且万一以后自己身体发生病变,可能要承受比常人更多的痛苦甚至失去生命。因此民法中关于器官移植的规定应当更加偏向于供体。首先作为一位生理机能正常运转的自然人,他的生命健康权应当优先于受体被予以考虑,同时应当享有完全的撤销权。主要表现在在器官移植手术进行之前,供体有权利主张不捐献器官,而受体和医疗机构应当同意、不能强迫供体捐献出自己的器官。如果受体或医疗机构为了自己健康或私利而强迫供体捐献器官,供体因此受到身体上损害,受体或者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刘长秋.器官移植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5:42.
[2]濮赞忠.论活体器官移植的民法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7.
作者简介:刘淑萍(1989—),女,宁夏银川人,兰州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律硕士(法学)。
潘潇(1992—),女,爱丁堡大学2012级L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