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西域意象研究

2013-04-29 00:44贺礼江
西江月·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边塞诗唐代

【摘 要】地尽天低之感,是边塞诗人的共同感受,孤城瀚海关隘,是边塞诗常有的境界。本文将边塞诗中的雄关险隘、孤城瀚海等西域意象放在历史文化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考察,发掘出边塞诗中西域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指出其渲染了边塞悲凉气氛,反映了边塞生存之艰,戍边之苦;体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精神。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西域意象

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达意。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少出现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更加推崇那些惜墨如金、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袁行霈先生《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说到:“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唐诗意象复杂,研究众多,学者们大多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唐诗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如“风、月、梅、兰、竹、菊、柳”等之上,然而对唐代边塞诗中的雄关险隘、孤城瀚海等西域意象的研究较少。

边塞诗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它以特殊的题材反映了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唐代边塞诗中的雄关险隘、孤城瀚海等西域意象形成了一个独立体系。这些丰富的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而且提高了诗歌的审美韵味,使诗歌涵咏无穷,蕴藉生动。唐代边塞诗中西域意象体系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民族融合的相互碰撞,表现的是自然的崇高和战争的崇高。

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代边塞诗中西域意象的分类

唐代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众多,大体可分为四类:西域地理山川意象;西域乐器及乐舞意象;西域特有物产意象;汉代征戍将军及官职意象。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共计九百卷,本文根据北京大学“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对全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做出了如下统计:(见表一)

表一 全唐诗西域意象统计表

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凉的气氛,体现了边塞生存之艰,戍边之苦

边塞征程万里,气候异常,生存艰难,“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于长戍于此,频繁征战的将士们来说,在冰天雪地如此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和奋斗是一种艰难的考验。边塞诗中常以塞外苦寒僻远的雄关险隘、孤城瀚海、大漠雪山、沙海石滩等西域意象来描写征戍之艰难,渲染了边塞悲凉的气氛。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这个意象。阳关位于今天河西走廊的尽头,与它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对。自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倍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阳关一出,便是他乡。诗人这里用一个“阳关临别赠酒”的意象,饱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对挚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将边塞的那种悲壮苍凉,和对朋友的盛情厚谊,表达得淋漓精致。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通过“黄河”、“白云”、“孤城”、“羌笛”、“玉门关”等一组西域意象,展现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全诗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之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体现出了盛唐诗人豁达广阔的胸怀。

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亲眼目睹的景观,描绘出了边塞的荒凉辽阔,苍莽之气尽显。其中居延、汉塞、归雁、胡天、大漠、长河、落日等意象,都是西域的独特的自然景观,而孤烟则是人的活动给大自然打下的印记,传达出那里有人生存的信息。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通过一组组西域意象的展现,极力突出和渲染塞外的广袤浩翰,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源远流长,甚至连落日都显得格外浑圆,给人一种雄壮伟岸之感。相反,在描写塞外征人的生存活动之时,却大肆渲染它的无依无靠和空间上的有限,从而和自然景观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通过环境的广阔与孤独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营造出了塞上苍凉悲壮的意境。

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体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干云豪气

古代的边塞经常是战场,也是各民族进行融合的重要地域。古代边塞诗是在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唐代边塞诗中出现的战地风光,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文化积淀。民族融合使边塞诗中的西域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并由此构成这类诗歌的基本意蕴。唐代是庶族阶级上升的阶段,科举考试和奖励军功,打破了门阀枷锁的限制,使一批“寒门之士”亦能通过刻苦学习或者征戍战功,实现理想抱负,跻身上层社会。“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昂扬的斗志展现在他们的诗歌之中。

唐朝大一统的局势,以及不断上升的国力,亦不似六朝之颓靡,与国力不断上升的是诗人们的豪情与壮志。这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们斗志昂扬,在他们的诗歌中通过对西域意象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们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干云豪气,也表达了诗人们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豪迈情怀。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再如其《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历代英雄的辉煌功业激励着他们舍身卫国,通过对飞将军李广的追思,体现了边塞诗人心中的汉代情结与英雄意识。他们希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功名只向马上取”,他们渴望功成受赏,名垂青史。因此在他们的诗中呈现出了一派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豪迈乐观、自尊自信,以及对个人、民族、国家前途满怀憧憬和希冀。

边塞诗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它以其雄浑悲壮的意境、深邃悠远的审美意味、深沉凝重的情感张力,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领域,达到了中国边塞诗的最高成就,边塞诗中雄浑壮阔的西域意象也展现了唐诗的崇高与壮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李浩.唐诗美学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贺礼江(1988.05—),男,陕西汉中人,西北民族大学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边塞诗唐代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