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的三个维度

2013-04-29 00:44:03郑志强
领导科学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文关怀人文精神

【内容提要】 如何利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来提升思政课本身的实效性以及大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一个焦点话题。认清人文教育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突出地位,强化大学生人文精神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确立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实践地位,可以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关键词】 高校思政理论课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关怀

【基金项目】 2012年嘉兴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一般项目)《基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85151258)。2012年度嘉兴学院思政重点课题《德育视野下的高校反“三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70112044)。

【作者简介】 郑志强,浙江省平湖市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7-0019-04

继党的十七大之后,党的十八报告再次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要求。多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将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相结合,以实现互利共赢,然而收效不大。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很好地明确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人文教育功能,二是没有强化大学生人文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核心地位,三是没有弄清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施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一、人文教育——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功能

人文教育是指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主,培养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并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文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高校思政理论课所承担的教育功能无容置疑,但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外,似乎很难凸显别的教育功能,而事实上人文教育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言“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1. 从学科定位来看,高校思政理论课是一门政治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人文学科

从传统意义来说,高校思政理论课一直被定性为政治性学科,政治色彩非常鲜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对于高校开设的课程,陈秉公先生的分法比较科学,一类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一类是传授做人的基本理论、价值和知识的“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从这角度来看,高校思政理论课就是属于后者范畴,作为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质上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人文学科,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只强调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政治性而忽视其人文性,显然是对学科性质的一种错解,容易在学科建设方面对教师和学生产生误导,不利于课程真正功效的发挥。

2. 从学科功能来看,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主渠道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这一学科功能已为大家所认可,然而作为大学生人文教育主渠道的学科功能却往往被忽略,事实上这两种功能是相通的,相互之间并不冲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它明确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人,这与人文教育的核心“如何做人”是相通的。在这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两大功能实现了融会贯通。只强调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忽视其人文教育功能是对学科功能的一种误解,最终可能会导致这两种教育功能都得不到有效的实现,因为只有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 从学科机制来看,高校思政理论课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无可替代

这里的学科机制指的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作用机制,包括作用时间和影响空间。从时间角度来看,高校思政理论课在实施大学生人文教育时可谓无时不在。无论是本专科生培养还是研究生教育,不管是全日制教育还是非全日制进修,高校思政理论课总是被摆在必修课的重要位置,这使得课程在承担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方面时间非常充足,很好地保证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而从空间角度来看,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可谓无处不在。课程面向全校所有层次和专业学生开设,其作用范围之大非一般人文教育学科所能企及。与此同时,课程所涉及的人文教育内容也极其丰富,涵盖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等诸多方面,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人文精神——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目前这门课程面临诸多挑战,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施有效改革改变课程面临的困境,必须抓住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其核心内涵是这一群体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及人类命运的关注,是其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所关注的是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实现,实质是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核心是如何做人。

1. 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为立足点——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

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应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不是别的,正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学会正确做人,其实质就是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由此可见,要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就必须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为立足点,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为我们解决了高校思政理论课“为什么”而教的问题。传统思政理论课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偏失,没有很好将思政课改革指导思想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过于强调课程的政治性功能而弱化了人文教育功能,政治色彩鲜明而人性关怀不足。

2. 以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为着力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高校思政理论课本科阶段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同时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阶段主要设立“概论”和“基础”两门必修课。除此以外,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高校思政理论课课程设置非常全面,各地高校在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然而课程重政治观点、国家政策法规的灌输,轻人文精神的培育,“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道德精神、科学精神、艺术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独立意识、忧患意识、价值追求、终极关怀等各方面。高校思政理论课若能摆脱传统的“高而大”、“概而全”的问题,围绕“教什么”的问题,以大学生人文精神丰富内涵为着力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全面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能得到学生积极响应,而其实效性定能得到很好提升。

3. 以激发大学生人文精神为凝聚点——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理论成果转变为实践操作的时候却往往打了折扣,“以师为本”的做法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满堂灌”、“你做你的,我讲我的”现象依然存在。解决思政课“怎么教”的困惑,关键在于理顺其中的师生关系,在于尊重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生为本”,教师必须以学生关心和疑惑的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和落脚点,将“学生是主人”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切实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从而激发其对思政课的兴趣。由上可知,高校思政理论课以激发大学生人文精神作为凝聚点,就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

三、人文关怀——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可以理解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精神状况的关注,对他们作为主体的权利的尊重,对他们的成长给予经验方面和智慧上的帮助。”

如果说人文教育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功能,而人文精神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内容,那么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人文教育功能和弘扬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路径则是人文关怀。结合思政课的特点,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当前重点应该关注三个方面:政治性关怀、社会性关怀以及生活性关怀。

1. 政治性关怀——高校思政理论课切入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

在强调人文教育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功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政治性关怀,这是高校思政课切入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这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和大学生自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曾指出:“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在大学生必备的各项基本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政治思想素养则是灵魂。

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令人担忧,政治冷漠和政治迷茫成为两大突出问题。这种现象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国外社会思潮的冲击导致多元化政治思想文化的泛滥,国内社会加速转型引发诸多问题在短时间内积聚爆发,新时代大学生拥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导致个性的张扬。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实施政治性关怀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讲的政治性关怀,就其追求的基本目标而言与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它所采用的方法却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与理解基础上的关怀,而不是建立在权威与训导基础上的教化,它能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落实高校思政理论课政治性关怀的途径是基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从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主体意识、转化教材体系、变革教育方法、丰富评价体系等诸方面下手,密切关注学生的政治思想动态,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发挥教师重要的引导力,在平等基础上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施的课前演讲教学环节为例,大学生按照要求根据教材相关主题实施课前演讲或是即兴演讲,学生的演讲有时会缺失理性而比较偏激,作为教师在实施政治性关怀时则应该做到循循善诱,做到有理、有利和有节,即分析问题时要有理有据,对学生的发言权要尊重,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受教育的可承受程度要把握分寸,这样的思政课堂,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

2. 社会性关怀——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要求

高校思政理论课又一重要使命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性关怀,让大学生成为社会性的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这是高校思政课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阐述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只有处于丰富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才是可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实施人文性关怀的重要理论依据。而从现实来看,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的特殊化以及生活方式的网络化都会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产生影响,使其缺乏融入社会的正确思想与积极行动,既严重制约了他们在校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其走上社会后的发展。

高校思政理论课要让大学生成为社会性的人,促进其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发展,使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交往等方面真正融入社会,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创设相关平台。一方面,思政课要通过理论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意识,使其认识到成为社会性人的重要性,自觉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思政课要不断强化社会实践的地位与作用,丰富社会实践的路径与方法。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现实科学规划社会实践方案,实现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紧密结合,在积极把专家学者“请进来”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勇敢“走出去”,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3. 生活性关怀——高校思政理论课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政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性关怀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生活性关怀,这种建立在关注、理解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困惑的做法可视为高校思政课落实人文关怀的最终目标。

对于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在强调其社会属性的同时,必须关注其自然属性的实现问题,尊重其作为人的本能需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困扰他们的生活问题有很多,最为突出的是恋爱和就业。

一是恋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现象也持理解与宽容态度,在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驱使下,恋爱成为大学校园公开的必修课。大学生恋爱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群体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但也引发诸多问题,因为恋爱荒废学业乃至误入歧途的时有发生,需要高校加以教育与引导。高校思政理论课应该关心大学生恋爱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情感困惑。一方面可以通过思想理论课堂对他们进行婚恋观教育,使其对爱情、婚姻和性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相关道德与法律有一定的认识,避免在恋爱问题上把握和处理失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对恋爱中遇到挫折的大学生进行个别引导,防止其情绪和行为失控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

二是就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前被视为精英分子的“天之骄子”在就业时面临诸多难题,甚至一些大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除了经济形势不景气、就业政策滞后以及用人单位门槛提高等客观因素以外,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也需要加以引导。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须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通过理论课堂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其对我国当前就业环境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教育,鼓励其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8.

[2] 倪宝汉.略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7.

[3]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3.

[4] 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1).

[5] 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7.

[6] 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2)[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9.

[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66.

责任编辑:胡东升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人文关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0:17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50:20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3:47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21:18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