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的小众路线能走多远?

2013-04-29 07:36:12覃柳笛
影视圈 2013年7期

覃柳笛

独辟蹊径的电影公司'

说到独立电影的现状,台湾的境况要优于内地。在一次采访中,台湾电影监制焦雄屏曾对本刊记者描述,台湾的独立电影公司成立的门槛很低,只要有成形的计划案,就很容易能拿到政府辅导金,所以台湾类似于贾樟柯“西河星汇”这样的独立制片公司“满街都是”。

然而在内地,独立电影人的埋怨更盛。国家的专项电影基金往往向制造票房神话的商业电影倾斜,而更渴望资助的艺术类型独立电影只能自谋生路。而发行渠道之难,更让独立电影人深感无奈,商业院线在排片时多考虑电影的制作规模和卡司级别,独立电影往往因“缺乏卖相”而被拒之门外。此外,各类专门的独立电影展由于作品的敏感性,屡屡被相关部门取缔(今年就曾发生此类事件)。

虽然当下国内电影市场繁荣,独立电影的生存空间仍显拮据。但也不是没有立足之地。在今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我们就看到了来自内地的希望之光。两家小公司——西河星汇和天画画天,几乎包揽了中国大陆部分的影片入围名额,这两家公司均以出品艺术片种影片而蜚声圈内。尤其是天画画天出品的六部作品全部入围,成为内地入围影片最多的公司。这六部电影片名听上去就不按常理出牌,它们分别是《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以下简称《白鹤》)、《有的人赞美聪慧,有的人则不》(以下简称《赞美聪慧》)、《唐皇游地府》、《翡罗弥诺浮彼亚II》、《美姐》和《焚尸人》。这家另类的电影公司如何脱颖而出?

天画画天(以下简称“画天”)是一家2010年才成立的电影公司。他的投资人十分低调,甚至不愿透露姓名,却有传奇性的经历。他是个电影痴迷者,年轻时曾作为上海某群众影评运动组织的核心人物,召集工人在一起看电影、聊电影、给报刊撰写影评。即使后来转战商海,他依然有着电影情结。后来他碰到了一个找投资处处碰壁的想拍电影的年轻人郝杰,意识到在国内还有很多像他一样满怀对电影渴望的年轻人,他便投资成立了这家支持导演新力量的电影公司。

画天目前有五位签约导演,平均年龄不到30岁,据总经理杨城介绍,公司一开始就定位明确,要跟新导演合作一些“特别的”影片,画天选择导演的标准是“新导演+创意+独立精神”。杨城说,自己的团队是电影世界里的另类队伍,“我们选择的作品有很多新的表达,不避讳一些比较小众的话题,我们比较看重导演的个性、才华和思想。”

实际上,目前电影圈里不乏有才华的新锐导演,但拍独立电影的导演也存在视野的局限性,容易陷于自我表达而缺少对观众的研究,也容易思想大于执行力,对技术环节较为陌生且缺乏探究的兴趣。杨城也认为,年轻导演的专业性还须提高,目前他也期待网罗到能将商业片拍好的年轻导演,“以后我们的目标要更广一点,不只是做相对小众的电影,也可能做商业片,但是我们不大可能做大型商业片,还是会做一些有意思、有创意的东西。”

独具匠心的运营机制'

内地为数不多的独立制片公司都有自身独到的运营模式。其中,西河星汇是贾樟柯导演开的公司,它的体制围绕保护贾樟柯创作而创建,以贾樟柯为领袖的“添翼计划”既集结了一群新锐导演和制片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电影工业,同时也给了很多有才华的电影青年以梦想,期望以一个群体的力量传播独立精神,影响到华语电影工业。

而像华谊兄弟这样的大公司也尝试在旗下创建了独立制片公司,如由吴彦祖和冯德伦领衔的突围电影制片公司。这种模式实为舶来品,在好莱坞众所周知的六大片厂旗下,基本都有规模较小,但创造力惊人的制片公司,他们拍摄制作的很多电影,能为其母公司创造惊人的投资回报比。

画天公司则在确立公司风格的前提下,通过独立电影展等人才发掘渠道,将一批有才华、已接近成熟状态、正单打独斗的年轻导演纳入旗下,通过培育一批导演资源,期望今后获得商业回报。采取用导演签约模式运作的电影公司不少,但专签新锐艺术片导演、支持独立电影的公司则凤毛麟角,目前画天公司则表现了这样的取向,很快就在独立电影圈中声名鹊起。同时,才华出众的新导演也很容易进入这家公司的视野,“圈子就这么大”。

画天在培育这批新导演上,摸索了很多门道。为了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公司给签约导演每个月发几千元的固定工资,以保障了导演的基本生活,使他们得以潜心创作。同时,公司给导演充分的自由表达空间,鼓励风格化创作。通常,导演上报的项目经公司讨论通过之后,即可肆意挥洒。导演编导一体,不限题材,不限视角,不限拍摄手法,他们的创作天马行空,从目前这批作品各异的片名和完全异于商业片模式化制作的海报就可见一斑。

拿其中两位签约导演来说。杨瑾和李睿珺,前者拍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后者拍了《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两部片子都片名超长、都有绵绵乡愁。杨瑾的《赞美聪慧》有关童年友谊,讲述了一个男孩为留住到家做客的伙伴而绞尽脑汁的故事,童真动人。谈及这部电影的创作,杨瑾表示“没有太多野心,就想拍一个纯个人的东西,只说自己的故事”。

李睿珺的《白鹤》改编自苏童小说,探讨生死问题,表达老人对土地的复杂感情。苏童小说向来受电影青睐,但这部小说因为缺少商业元素没被改编过。李睿珺却对这种探讨人与土地、人与环境关系的故事很着迷,因为他有着相似的故乡记忆。尽管别人劝他“先找好钱再去跟苏童谈”,但他却带着自己的剧本去“碰碰运气”,结果苏童被他的剧本打动,同意授权改编。李睿珺对本刊记者说,他暂时没想过去拍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的电影,他希望每一次创作,先打动自己,再去打动别人。

杨瑾和李睿珺,一位拍儿童,一位拍老人,都不是卖座题材,两位导演都对本刊记者表示,希望电影更纯粹一些、简单一些。他们的电影触发点都起源于自身生命体验,并期待观众的共鸣。这一点跟画天公司的创作取向很契合,因为公司选择导演的重要标准就是“诚实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目前,画天对签约导演没有票房指标,而是先树立风格,积累业内口碑。独树一帜的导演人才被这家公司看作是最宝贵的资源。

目前,画天对于每一部出品的电影会有通常在30-150万不等的投资,“我们会考虑到成本,成本比较高的我们暂时不会做。但是以后可能上限会更高。”杨城说。受制作成本所限,画天的每一位导演都“被迫”培养出了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极致的能力,这一点让不少台湾和国外的导演都感到惊讶。如《唐皇游地府》,公司提供的启动资金不到10万元,再加上加拿大地方资金完成,但却依然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今年香港电影节,这部电影直接入围了主竞赛单元。

此外,画天还有一个新锐导演扶持计划,这个计划由最初的“画天电影基金”脱胎而来,每年都会公开征集四个项目,给予扶持基金。杨城透露,这个项目旨在发现一些更年轻的有潜力的导演,“我们不提倡签约导演来申请这个基金,而是面向更新的人。有时他们也来参加,但不一定会被选中,非常严格。”

画天在发行收入分配上对签约导演采取了“五五分账”的模式,将电影收益的50%交给导演及团队,而非提供一笔片酬了事。这样既激励了导演创作,又使公司有钱赚,“如果能一直不断地拍片、回收、再拍片,就能进入我们理想中的良性循环模式”,杨城说。

在主流发行渠道之外找空间'

匠心独运的运营机制激活了导演的创造力,但一部优质的独立电影能否抵达它的目标观众群,关键在于发行渠道能否打开。正如杨城所言,“电影和观众都在,但是渠道难找”,跟大多数独立电影一样,画天出品的电影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宣发。愿意发行艺术片的发行公司本就屈指可数,同时院线方也不愿意接纳无明星、非名导、缺少卖相的艺术片,况且这类电影还缺乏充足的宣发预算。“要想做院线发行的话至少得有一两百万起宣发的费用,因为你要做很多拷贝,做很多宣传,这是比较大的一项开支。我们的片子本身也就是两百万以内拍的,不可能拿出两百万去做宣发”。杨城说。

独立电影人也明白,即使能够在商业院线公映,在轰炸性宣传攻势的商业大片挤压之下,他们的电影也难逃院线一日游的命运。

因此,面临窘境的独立电影往往只能选择跳过发行方和院线环节,寻找其他发行渠道。海外版权、电影频道版权、网络版权和艺术电影院同时发售,是画天采取的“四管齐下”的发行策略。而户外视频、酒店播放系统、DVD发售等一些零碎的渠道他们也不会错过。

此外,公司目前正在协助运作一个“后窗放映”计划,联合几个城市的现有影院,开辟专门的影厅,为艺术片争取一个长线、固定的放映空间,“建立成熟的艺术院线短期内希望渺茫,在现有院线中开一扇窗,透一透气,是我们朴素的愿望”。

当然,奉行先博名气后取财路之道,画天要先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自媒体宣传等方式打开影片知名度。在杨城看来,参加国际电影节是一条捷径,虽不能对影片的国内发行产生直接的影响,但首先可吸引媒体的关注,为影片博得更多宣传。

吸取以前地下电影的教训,画天公司坚持走独立电影的地上之路,尽可能让影片获得公映许可证。目前,《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和《美姐》三部电影都拿到了“龙标”。

不过,即使有了“龙标”,商业院线的公映渠道还是很难打开。画天三部“龙标”电影中,目前也只有《赞美聪慧》和《白鹤》正在北京的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放映。据杨瑾透露,为让影片上商业院线,也找过发行商,但未果。可喜的是这部电影在艺术影院反映良好,成为了MOMA这两年放映过的影片中,除《碧罗雪山》、《到阜阳六百里》和《归途列车》以外,票房最好的一部。

不过,即使能坚持半年或全年放映,艺术影院放映给电影公司带来的票房收益也只是“小打小闹”。而如果影片在电影频道卖的好,给公司带来的收益是最可观的。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版权售卖的吸引力也在增加。拿画天公司出品的第一部电影《光棍儿》为例,公司将该片的四年版权卖给了土豆网,迄今它在土豆网的播放量已过千万,成了公司版权售卖最成功的一个案例。虽然影片现在还未收回成本,但是这种长线模式的回收有可能持续十年、二十年。

虽然独立电影人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为具有艺术品质的“小众电影”争取更多空间,但小众之路能走多远,更要寄望于政府有效的扶持机制和艺术影院的加快建设。正如导演杨瑾对本刊记者表达的心愿:“假如每个城市都有一所艺术影院就好了,就能容纳下目前市场上的艺术电影了。”目前,他的《赞美聪慧》还未收回成本,“收回成本很难,收回成本就是最大的成功”。而作为公司总经理的杨城也坦言,画天目前只能达到收支平衡,他不仅希望公司出品的电影有个好口碑,也希望公司盈利的那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