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岳
【摘要】 目的 分析讨论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通过对86例出现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心电图诊断,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老年心律失常以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为常见。结论 在临床治疗中,应采取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的手段,并及早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心肌功能,减少心肌缺血的问题,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挽救患者生命。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病因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现行规定,60周岁以上的人群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变化,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渐下降,各种疾病随之而来,据调查研究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1],而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贯穿于各种疾病之中,并成为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本院2010.1至2012.6收治的86例有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做相关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患者主要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86例,所有患者通过常规心电图接车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发现有心律失常,其中男51例,女25例,年龄在60-91岁之间,平均年龄75.3岁。
1.2 心率失常的诊断分型 对改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本组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 43例,其中室性早搏27例,室性心动过速15例,室颤1例;房室传导阻滞3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房颤1例,预激综合征1例。
2 结 果
结合头颅CT、MR,腹部彩超、CT,血液生化指标等多方面检查,本组86例患者中,有冠心病37例,包括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等;高血压病29例,其中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11例;慢支肺心病7例;2型糖尿病5例;急性脑血管病3例;老年先心病2例,均为房间隔缺损;未查出原发病2例,嗜铬细胞瘤1例。
3 讨 论
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包括常规体表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据大量资料研究证明,该方法结果可靠。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发作时体检应着重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及规律失常对血流动力状态的影响。通过常规的心脏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率的快、慢和节律等,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因此在心律失常的诊断过程中不能忽视每一个细节问题[2]。年龄问题在心律失常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的退变,从而成为了产生各种疾病发生的基础。本组86例患者中,按照病因分类可以发现,冠心病导致心律失常最为多见,究其原因冠心病是一种以心脏缺血为主要因素的症候群,而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则是心脏起搏点缺血。其次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临床综合征。因其血液动力学因素,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厚,进一步发展导致左心房压力增高,最终导致左心室、左心房扩大,心室心房扩大导致心脏电重构而产生折返环导致了心律失常的发生[3]。另一方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生改变也是导致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之一。肺心病患者肺心病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下降,导致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可使颈动脉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从而增强了心脏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引起心律失常;低氧血症能提高潜在起搏点舒张期自动除极化速度,当超过正常窦房结自律性时,会引起异位性节律。不同程度的缺氧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和电传导的改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糖尿病患者的能量代谢变化表现为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均减弱,乳酸产生明显减少,脂肪酸氧化增加,糖尿病缺血期间出现有氧氧化减弱、无氧酵解增强。据有关报道说明,糖尿病心脏缺血期间大量脂质代谢产物蓄积,导致糖尿病患者已发生心律失常。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钾离子-ATP通道的改变、蛋白激酶、细胞外镁离子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心律失常的发生[4]。脑血管病的病变部位据文献报道,主要是由于病变累及丘脑下部、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自主神经中枢,从而发生交感神经过度紧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血中儿茶酚胺量增高。经常发生神经体液调节功能障碍,发生低血钾和肺水肿,神经体液调节紊乱有关。脑干丘脑本身病灶及其邻近部位如基底核区卒中后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脑干及丘脑下部,导致血管神经受损引起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心脏活动受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急性脑血管病变时,由于缺血、缺氧,可以直接累及下丘脑而引起交感、副交感的功能失调,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的复极,发生心电异常[5]。而且脑血管病变与心律失常相互作用,使患者病情加重。老年先心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是房间隔缺损,部分房间隔缺损患者因为幼年时无明显症状及体征,所以治疗常被延误,部分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已处于中老年,因此心脏由于血液动力学改变,导致心室心房发生形态变化,从而出现心律失常。其机理与高血压类似。
综上所述,由于老年人心肌的解剖、生理和生化变化使心肌的正常生理性质发生改变,如窦房结和结间束及周围区域的弹性和胶原纤维局灶性增厚和脂肪浸润,引起心房性心律失常,如发生于房室结和房室束,以及束支和分支,引起不同部位的传导障碍。加上各种疾病的存在共同导致了心律失常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我们重视,从病因、病理等多方面着手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级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214.
[2] 杨桂芝,王玉芬,朱学良.老年心律失常152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1,16(3):119.
[3] 庞家华,吴同启.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心率变异性[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5:346.
[4] 胡绍文,高瑞林.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M].1998:203.
[5] 赵明,脑血管病的抢救与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