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天娇
【关键词】 肌上皮瘤;腮腺
肌上皮瘤较为少见,发病率不及涎腺全部肿瘤之1%。好发于腮腺,腭部次之。我院于2010年1月12日收治1例,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1岁,上腭部肿物无痛性缓慢生长3年。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现上腭部生长一肿物,无疼痛,不影响进食。近1年发现其生长较快。未曾到他院诊断与治疗。体检:口唇无畸形,齿龈正常,牙列齐,上硬腭正中部可见一大小约2.5cm*2.5cm半球形肿物,质软,边界清晰,周边无红肿,触之无疼痛,表面光滑。硬腭CT示:硬腭根部偏右侧见30*26*25mm类椭圆形软组织密度灶,边缘尚清,CT值50Hu,相邻组织受压移位。诊断:“上腭肿物”收入院。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均未见异常。施行手术,待全身麻醉后,在上腭部正中,切开肿物表面,切口长3.0cm,沿肿物表面被膜进行剥离,将肿物完整切除。电烧术腔内残留被膜组织。用含庆大霉素盐水冲洗术腔,沿两侧齿龈缘切开腭粘膜,用剥离子插入切口中剥离,剥离时出血较多,给予电烧并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缝合上腭部正中切口,并用纱球压迫,术终。肿物内为实性伴少许黄褐色胶冻状物。病理结果为:肌上皮瘤,见图1、2。
图1: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有浆细胞样、上皮样和透明细胞。梭形细胞形成相互连接的束。上皮样细胞排列成巢或条索,肿瘤细胞圆形至多边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不等量的嗜酸性胞质。周围的间质可为胶原纤维性或黏液样。
图2:瘤细胞为多角形,更常是梭形,大小相仿,核长或卵圆形,核仁较明显,无明显的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像不多。瘤细胞常密集成交错的束状,束与束之间隔以玻璃样变的间质,瘤外包绕着薄层的纤维性包膜。肌上皮瘤形成肿瘤细胞互相连接的网状结构,间质疏松,富于血管。
2 讨 论
肌上皮瘤生长缓慢,无痛,活动度好,与多形性腺瘤相类似。临床诊断时需要与硬腭癌、硬腭囊肿相鉴别。硬腭癌常先起自一侧,并迅速向牙槽侧及对侧蔓延。多呈外生型,边缘外翻,肿物表面可见渗出和血痂。触之易出血;有时亦呈溃疡型,或破溃处有异味、硬腭癌周围的黏膜有时可见有烟草性口炎或白斑存在。由于腭骨黏膜与腭骨紧贴,故易早期侵犯骨质。硬腭癌侵犯腭骨后,晚期可穿通鼻腔,在鼻腔底出现肿块。硬腭囊肿,无明显症状,发病缓慢,肿物质地柔软,非实性,穿刺抽出淡黄色清亮液,囊肿有所缩小。所以行CT检查与活检可明确诊断。
本病肿瘤界限清楚,实性,直径通常小于3cm。切面实性,褐色或黄褐色,有光亮。成人多发病,儿童也有报道,平均年龄在44岁,高峰年龄为20-30岁,无性别差异。好发于大小涎腺,上唇、颌下腺和磨牙后腺以及鼻腔等也有报道。该病发病率低的原因:①易误诊为多形性腺瘤;②对瘤性肌上皮瘤细胞形态变异的系列认识不足,造成假阴性率增高。肌上皮瘤较多形性腺瘤复发率倾向低,复发与第一次手术切缘阳性相关。良性肌上皮瘤可发生恶变,特别是长时间的肿瘤或多次复发的肿瘤。所以对于临床上疑似本病或活检不能确诊者,可将肿瘤尽早完整切除后送病理检查。硬腭肌上皮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局部完整切除后疗效佳,预后良好。术后随访2年,未复发且无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庄强尔,余新.鼻腔肌上皮瘤1例.《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年第01期:29.
[2] 吴列红,赵军,朱慧勇.30例腮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广东牙病防治》,2000年第01期.
[3] 郭辉,刘善忠,冯国强,宋娟.腭部小涎腺肌上皮瘤1例.《神经药理学报》,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