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的现代研究应用

2013-04-29 00:55:32王小菊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中药制剂脂质体

王小菊

【摘 要】通过分析脂质体的特点,如总结其在现代药物研究应用中具有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问题。

【关键词】脂质体;复方脂质体;复方制剂;中药制剂;靶向性;缓慢释药

1 脂质体

脂质体最初是由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在1965年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1]。经过对脂质体双层膜特性、溶液相图、热力学行为等表征研究,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了“Liposome”这个名称。

2 脂质体的现代研究应用

随着对于脂质体的深入研究,复方脂质体作为较新的研究分支,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复方脂质体是指在同一脂质体中同时包封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脂质体。通过复方脂质体这个载体,一方面,用药后可让多种药物同时作用于同一病患部位,提高药物靶向性;另一方面,利用不同药物的互补特性,发挥协同或相加作用,可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

目前复方脂质体在抗癌药物的应用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并且已经扩展到了治疗癌症等的其他疾病领域,而中药复方的引入更是为复方脂质体增添了活力,中药复方具有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基础,并且中药复方脂质体的开发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1 脂质体的特点在中药应用中的优势

脂质体自身具有靶向性强、毒性低、延缓释药时间、利于吸收等优点。

靶向性强。静脉注射脂质体易浓集于网状内皮丰富的肝、脾、骨髓,然后经循环系统迅速消除,用于治疗网状内皮系统疾病[2]。此外,静脉注射脂质体还可进入实质性肿瘤、炎症组织和高血压血管损伤部位。原因在于这些部位的毛细血管比正常组织血管通透性高,应用脂质体携载治疗药物更易聚集在病灶部位,发挥更强的药物作用。

毒性降低。由于脂质体药物靶向性很强,从而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减少了剂量,也使得变态或免疫反应减轻[3]。

缓慢释药。药物对淋巴系统的指向性和对靶向组织的亲和性,使药物能在靶向组织中长时间维持较高浓度,提高了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延缓肾排泄和代谢,再利用长循环材料[4]制成长循环脂质体的话,可大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吸收迅速。脂質体双分子膜的结构类似于人体细胞,进入体内优先被富含网状内皮细胞的组织如肝、脾、骨髓等所摄取,并迅速被单核吞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和降解,进入溶酶体、融合,迅速被溶酶体消化、裂解,从而释放所载药物[4]。

针对中药的特点,在中药的研究应用中脂质体有其独特的优势。

复方制剂是中药制剂的一大特点,多靶点多效应共同作用是中药起效的原理。中药诸多活性成分中,既有水溶性成分又有脂溶性成分,而脂质体的脂质双分子层及其内水相可以达到同时包载脂溶性成分及水溶性成分的目的。通过脂质体这个载体,可让多种药物成分同时作用于同一病患部位[5],提高药物靶向性。同时由于脂质体可以有效延缓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提高药物在靶向器官的血药浓度,近而可以有效的减少中药,尤其是珍贵药材的给药剂量,为中药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开拓了新的道路。

目前脂质体多作为肿瘤用药进行开发,对于所载药物一般会选取有重叠抗瘤谱、具有不同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活性成分来制备复方脂质体,既可攻击癌细胞的不同生物化学靶点,也可作用于不同生长周期的癌细胞[6]。由于脂质体药物靶向性很强,从而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减少了剂量,也使得变态或免疫反应减轻,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心脏毒性。万光明等通过实验证实丁胺卡那霉素地塞米松复方脂质体较游离药物毒性小,作用有效时间长,是一种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安全有敏药物制剂。

结合以上特点分析,由于脂质体的这些特点,其常应用于毒性药物或副作用强烈的药物上,也就更不难理解脂质体在抗癌药物上的广泛使用的原因。

2.2 脂质体在中药制药应用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脂质体现在虽然有大量的研究,但真正能进入市场的只是少数产品。主要原因在于脂质体稳定性较差,存放一段时间后渗漏较严重等问题,同时脂质体制剂技术的规模化生产难度大、制备工艺复杂以及制备成本较高等情况也制约了脂质体的推广。

除了以上一般脂质体均存在的问题外,中药复方脂质体的研究难度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备方面,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且性质可能存在较明显差异,如何保证将所有的活性成分都包裹进入脂质体是一大难题。也正因为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其活性成分本身存在着提取、分离、精制的困难。同时在生产质量控制方面,特别是中药复方脂质体,在选择其理想质量控制指标上尚存在较大障碍。载药量方面,中药组方一般给药剂量较大,但脂质体载药量较小,导致有时药物难以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参考文献:

[1] Danilo D.Lasic. On the history of Liopsomes[M]. In Danilo D. Lasic & Yechezkel Barenholz.Handbook of N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Liposomes,Vol.I, CRC Press, Inc. 1996.

[2] 熊素彬,陆彬.淋巴靶向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4(1):55-57.

[3] 邓英杰. 脂质体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 吴燕.盐酸表阿霉素长循环热敏脂质体与复方脂质体的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1) .

[6] 陈彤.抗癌复方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给药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

猜你喜欢
中药制剂脂质体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超滤法测定甘草次酸脂质体包封率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08
黄芩总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19:42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 06:08:52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缓慢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探讨
中西医联合治疗排卵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分析
纳米药物载体在中药制剂研发中的应用
2013~2014年我院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医学信息(2015年15期)2015-07-07 14: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