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宏
【摘 要】在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护理模式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责任制护理模式、系统化整体护理等模式,本文分析了各种护理工作模式的特点,联系护理临床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工作模式。
【关键词】护理模式;现状;发展;分析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综合应用科学,是促进人民身心疾病康复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科学[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护理工作的内涵与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宽,原有的护理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我国培养出了许多高素质护理人才,护理模式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出现了许多新的护理工作模式。现就我国护理模式的实施现状和分析做如下综述。
1 护理模式的概念
护理模式是指人们对人、健康、环境、护理临床及康复等护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护理模式是是医学护理实践的产物,随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护理实践[2]。自护理学科建立以来, 护理工作模式在几十年里先后许多种模式,像适应模式、人际关系模式、保健系统模式、病人自理模式、整体护理模式以及多元文化护理模式等。
2 各种护理模式的特点
2.1 功能制护理:是一种以医疗为中心、以被动的执行医嘱和提供生活护理为目标的模式。它是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建立的 “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17世纪初,人们在解释健康与疾病关系时,认为疾病都是因为细菌或外伤等因素侵袭人体后所造成的损害和功能异常。所谓有病就是指不健康,所用医疗护理行为都应该着眼于疾病,于是就形成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指导思想[3]。护士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服务缺乏主动性以及整体德身心护理,只是简单地完成医嘱。由于它可能是较快完成护理任务的有效方法,所以目前在我国某些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医疗单位,功能制护理仍然是其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模式。
2.2 适应护理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该模式把人看作是是一个有生命的适应系统,是由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变量因素构成的整体。护理活动就是加强个体抵抗力来维持和促进健康,之后随着护理管理的发展逐渐被责任制护理所代替。责任制护理是由美国人莉迪亚·霍尔在五十年代首先介绍的,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在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进行试点,并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到70年代末,几乎所用美国条件好一点的医院都已推行,随后推广到欧洲地区[4]。
2.3 责任制护理:责任制护理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理想的护理分工制度,它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由1名责任护士负责,实行8小时在班全天24小时负责制[5]。上世纪80年代初, 我国从西方引入了以“护理程序” 为核心的责任制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了比较好的功效。由于护理人员对这种新的模式认识不足,护理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转变,加上当时我国护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等因素, 责任制护理没有成功本土化并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病人的病情和护理问题的不断变化,如果责任护士上班,病人的护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评估、计划、实施及评价,临床实际中无法提供连续的、及时的护理[6]。在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的条件下较难实施,目前只是在我国某些医院开展几个病房作为试点。
2.4 系统化整体护理:由美国华裔护理博士袁剑云等护理专家提出的,它根据美国20 世纪 80 年代的责任制护理基础上改进,并从我国的护理现状出发,适应护理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综合护理[7]。系统化整体护理是按照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进行的,易于操作,科学而规范。它要求护理理念、护理计划、患者健康教育计划、护理人员职责和评价、人员的组织架构、护理记录书写等,都以护理程序为主,彼此间协调一致,以确保整体护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和维持。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作为架构、以整体护理服务为准则、以维持和增进人类健康为目标、以持续提高护理人员的水平和护理质量为目的,真正体现了现代护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模式要求护士在值班期间,对所负责的病人从生活到基础护理,从疾病的护理乃至心理护理全面负责,并将出院后健康教育都纳入了护理日程[8],充分发挥了各层次护理人员的能动作用,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但从我国护理人员实际编制情况考虑,全面推广整体护理有一定困难。
除上述几种护理模式以外,还有小组护理、个案护理,综合护理、家庭护理,姑息护理以及应用于社区康复保健的长期护理等[9]。
3 护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当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护理模式也必须发生与之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联系我国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工作模式。
3.1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转变护理管理模式 护理理念是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确立的指导思想和信念。应当以理论为先导,抛弃传统的护理观念,要把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作为病人维护其生命的重要内容。实现全员护理观念的真正转变,牢牢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10],提供人性化服务。在此基础上,管理制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以使各项护理工作保证以病人为中心。同时还要强调管理者具备创新意识,应用新的管理模式,如护士弹性排班制度[11],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3.2 强调护理的个体化,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士应该清楚了解每一位病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因此护士必须根据不同病人的特点提供个体化护理服务,而不是照搬某一种固定模式,一定要与病人的实际需要相符合。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护理服务达到最佳水平,确保病人得到优质护理。在实施新的护理模式过程中,应建立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以确保护理服务的质量[12]。
3.3 提高护士配备比例 我国各级医疗机构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是个突出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我国现有126.6万名护理人员,每1 000护士数仅为1人,排在全世界倒数第3位[13]。同时,临床实际工作中华非护理工作占用了护士大量时间,加上忙于基础护理和技术操作,健康教育方面因时间不足而流于形式,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数量是保证护理工作完成、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条件,只有合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才能更好地推动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3.4 提高护士学历层次,加强护理继续教育 我国护理人员学历层次较低,主体为中专[14]。我国护理人员知识结构距离国际先进护理差距较大,对先进护理理论的接受能力欠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必须不断地加快高等护理教育发展速度,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护理工作人员不同的理论基础,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使护理人员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整体护理水平,才能使护理专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综观所述,我国的护理事业目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医疗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适合的护理工作模式,适应现代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岳丽伟,孙旭芳.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现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18(9):1403-1404.
[2] 白继荣.基础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80-81.
[3] 程贺娟.护理发展趋势的研究探讨[J].中华医药杂志,2006,6(5):1.
[4] 余先会.论护理模式的转换与护理教育的改革[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6,4(3):59.
[5] 侯焱红.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模式的现状及展望[J].现代护理,2004,10(4):379.
[6] 文淑娟.护理工作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4):1046-1048.
[7] 尤黎明.对中国模式的护理专科化发展之路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8):21-23.
[8] 邱瑞娟.国内外护理工作模式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7(4):56.
[9] 单伟颖,李青,郭金玉.过渡期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184-286.
[10] 邓洁,张洪君.开展多元文化护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4(7):23-25.
[11] 徐素珍,杨志萍.护理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6,15(6):346.
[12] 赵惠霞,王 欣.个性化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探讨[J].护理研究,2009,19(4A):432-433.
[13] 李学梅.我国每千人口护士人数仅为1人,列全球倒数第三[N].北京日报,2004-11-15(2).
[14] 郭燕红.适应形势要求发展我国护理专业[J].现代护理,2008,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