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看到商店里大大小小、花样各异的月饼。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过中秋的情形,尤其是那圆形的月饼更是勾起我对土楼的回忆和儿时在土楼里过中秋节的快乐无比。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叫华秀楼的土楼,土楼坐落在一个南胜镇一个小山村的河边,一米多厚的楼墙呈现着历史文化的厚重,厚木与铁皮做成的的楼门在夜晚的时候把外面的世界坚决地隔离在外。土楼里鹅卵石铺成的“埕”是我们永远乐此不疲的游戏场。土楼里的大人几乎同一水平线地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日子平淡又波澜不惊。伴随而来的是快乐简单而又无处不在。
土楼里的节日也是简单的,没有那么多城里人的翻新花样和讲究。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却也是我们小孩子们翘首已久的好节日,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将会得到“丰盛”的礼物。天还没有暗,我们就开始焦虑的等待,我望着土楼上圆圆的天,心里咒骂着那个让我特别讨厌的太阳怎么还不赶快回家呢?好让漂亮的月娘到来,时间一秒一秒过得很慢,我们一群小孩子围在“埕”的青石板上等待各自的父母叫唤。终于,月娘出来了,每个小朋友都疯狂的跑回家并从家里带出一个胜利的礼物――一块月饼。月饼都是家做的,把泡透的大米晾干辗成粉末,就是做月饼的原料了,掺上红塘,黑乎乎的。有哪家能混合上点猪油、拌上一些花生或者撒上一些黑麻那可就高档多了,即使是小孩子,也很可以在小伙伴面前抖上一回的。因为各家主妇手艺不一,做出来的月饼也就各种各样,小孩子手中的月饼自然也就是种比赛。从供销社买回的月饼是要到月娘升得老高之后才开始品尝的。那时的月饼是公社分配发的,每家每户只能有一个或二个,全家每个人只能分到它的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是用面粉、油葱、白糖和瘦肉等做成的,所以也叫肉饼,特香特好吃。小时候能吃到带肉的月饼,那简直是一种无尚的幸福。我们把小块饼拿在手上,慢慢的用舌头舔着,还回味无穷地摇晃着头,舍不得马上全部吃掉。土楼人家里的孩子把肉饼吃完之后也基本把中秋节过完了,在父母的呼叫声中,舔着指头肉饼的余香回家。
我还有比小朋友更显得自豪的,是在城里工作的爸爸、妈妈还会为我们带回来“城里月饼”,那是一种阔绰和奢侈。到了赏月时,爸爸总会搬出桌椅在土楼的“埕”上泡茶,招呼着土楼里的老少爷们围坐在一起分享他从带回的“城里月饼”,大人们坐月光下边吃月饼边品茶,或听老人们聊着古老又永不变调的故事,或听姥姥在唱着自编自导的歌谣。我们一群小朋友们就围在他们身边转来转去的,或顺手拈一个月饼吃,或顺势倒在姥姥的怀里享受着温柔的怀抱,或紧张地跑去圆圆的古井边,守望着古井里月亮的倒影,小心地看护着井内的“井公鱼”,生怕它不小心把月亮吃了。
月光如银丝细柳飘飘洒洒地落在红墙绿瓦上,照得土楼亮如白昼,此时的土楼美丽极了。让我感觉到一种无法言说的舒坦和幸福。现在才明白,童年追求的幸福就那么简单,那么纯洁。在这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日子里,在繁花似绵的节日中,我却非常的留念土楼的快乐儿时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