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戒
莲花山栈道为什么会获奖
国家住建部日前公布了2012年度全国38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福建省龙岩市莲花山栈道榜上有名。
这些年在改善民生中,栈道已经更多地进入了老百姓的休闲健身生活。在习以为常的栈道中,为什么是2011年5月才建成的莲花山栈道获奖?
各地栈道多为亲水栈道,或沿江河溪流而建,或环湖泊而兴。龙岩中心城区不是没有溪流,一条逶迤的龙津河就穿城而过。龙岩是个山城,地势仄逼,拓展城市空间与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同步实施。建木栈道没有简单地在龙津河边上“克隆”,而是独到地选择了中心城市生态圈的主体莲花山,也就是在“城中绿肺”上建一条“绿色慢道”。木栈道只是开发莲花山的先导,旨在规划建设龙岩最大综合性的莲花山公园。这也是省内唯一、国内少见的位于城市中心的环山木栈道。
为了尽量减少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是在半山腰架设木栈道,采用独创的环山闭合等高式架空设计和栈桥结构形式,栈桥全长3782米,共设326个桥墩。这样 “挑高”的修建,以最少的土地使用,获得最大的利用空间;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生态收益。并保护了原有山地生态群落,让人漫步期间不时能够见有松鼠、山鸡出没,听到悦耳的鸟鸣,真切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
由此观之,任何开发建设都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任何的创意、创新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只有因地制“异”,才能因“异”制胜。
幸福感,在内河开发上延伸
福建省获得全国38个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另一个项目,是福州内河的整治。福州市自2011年开始为内,大手笔整治城区75条内河,以期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景观。
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文化底蕴的城市。从昙石山古遗址到三坊七巷,再到马尾船政文化,展示了福州自混沌之初到近现代几千年历史文明进程,无一不是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是山之仙气、水之灵气,才造就人之福气。然而,曾几何时,福州人渐行渐远,背离水久矣。疯狂的年代,人们曾做出了填西湖、扒内河丧失理智的行动!随着福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扩张,掩埋池塘盖楼房,挤占内河拓道路,更有甚者,把各单位的下水道接通内河,把垃圾和污水直接排入闽江内,终落下“福州近水而不亲水”之感叹……
当福州人在迷失之后,重新意识到,福州是城在水边,水在城边。人可一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与水相伴的环境,才是理想的家园所在,更是人居住所上佳之选择。如果说福州之福在于“水”的话,那么,就让我们在亲水、善水、治水、乐水中,以期达到城水相连,心水相依。
亲水就是认识水。福州因水而成。《山海经》载:“闽在海中”。福州是一座从水中成长起来的城市。汉代闽越王无诸临水依冶山而建“冶城”,汉代初年,福州名为“东冶”,东冶港已经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港口。大自然对于福州的恩赐偏爱,闽江在流经台南岛时一分为二,天然相倚,浑然一体,泽被厚土。“两江四岸”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再加上主城区内河水系发达,共有六大内河水系,111条内河,总长度242公里,一度曾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上了年纪的福州人,言及最忆念的是纵横密布的内河,河畔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那是福州最美的地方。至于福州是中国三大温泉城市之一,温泉资源丰富,使得福州坐享了有福之州。于是乎,闽人先哲才会如此叹曰:“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
善水就是规划水。水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人类居住的福祉。在福州新一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已经将水作为重要的宜居元素之一凸显了出来,除了重点围绕闽江做文章,实施“东扩南移、沿江面海”打造滨海新城。新规划除西湖外,已在五四北建成了北湖(琴亭湖),在东部新城拟新辟南湖,在晋安新城开掘东湖,并将大手笔整治闽江以北城区67条内河和南台岛流入闽江的8条内河,以达到贯穿相连,最终形成“四湖城中走”。
治水就是治理水。治水就是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福州曾因绿化率而最宜居,如今又因水资源再给力。福州市继成功申报“中国温泉之都”后,又着手大规模地开展内河整治。不仅让6条“断头河”注入“新鲜血液”,而且将所有内河打造成为特色景观带;同时,利用内河交织成网,将福州的文化名胜、旅游资源有效“串”起来。2012年元旦,白马河步行栈道全线贯通,白马河水系截污工程也已基本完成,内河的惬意和魅力已经彰显。白马河综合整治的二期工程继续推进,包括沿河拆迁、桥梁改造、景观节点建设及过街天桥工程,已呈现出“文化、绿色、活力”的景观休闲河道。
乐水就是伴水而生。“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临水而居、择水而憩的水岸生活,不仅仅是人类物质欲望的彰显,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满足。水流涌动,灵性毓秀,观碧波而赏鱼戏,待日落以望月升。幸福在水一方。当下“幸福感”一词颇为流行,尽管是一个综合指标,但其实幸福很简单,不妨从内河开发上延伸。福州届时可能不是经济竞争力最高的,但却是幸福感最强的。水,令人从容淡定、波澜不惊;水,令人超脱豁达、宁静致远。让我们重新体验水岸福州的幸福生活吧!
小城镇也做碳交易
厦门集美区灌口镇在建的灌口市民中心、体育中心和文化中心全部拟用太阳能光电建筑,这将成为联合国建筑节能减碳项目在中国少有的案例之一。这是灌口镇人民政府与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中心签定“碳交易”减排合作协议。灌口市民中心建筑群建成后,它将可以到国际上进行碳交易。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国际上始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我国直到2011年10月底,才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省市进行试点。未曾想到,一个小小的灌口镇也在快速跟进。引发笔者兴趣的不是能得到多少交易的金额,而是乡镇干部的国际视野。
如果说灌口镇在生态优先上先人一步,是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于是才会有“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思想认识的跃升,才会有在制定实施《灌口生态文明镇建设规划》中的“三个坚持”和“三个优先”的理念,即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灌口发展全局的重要取向,优先统筹;坚持把绿色产业作为经济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路径,优先发展;坚持把环境质量作为营造宜居家园的第一目标,优先建设。灌口镇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第一批7个“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镇,绿色低碳成为最鲜明的特色。
以生态优先促发展领先。发展领先不仅体现在列入我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后的近两年,灌口小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8亿元,着力环境绿化美化,在福建省小城镇建设战役进度中持续位居前列;也体现在发展成果上,2011年12月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灌口镇人口是10.2万,一年之后,常住人口增至11.3万。一年新增一万人生动诠释了“环境也是生产力”。
发展领先还体现在发展方式上,比如碳交易。灌口镇发展低碳经济,不光集中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运用上,还通过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百姓环保意识等。可以预期,发展方式的前瞻性必然导致发展成果的持续性。发展领先反过来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灌口镇在2012年3月通过了省级生态镇的验收,目前正在进行国家级生态文明镇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