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侠 赵艳苓 阳势
【摘要】呼吸和咬字是歌唱方法中免不了遇到的两个基本问题,他们虽然不是歌唱的全部,但却与歌唱中的每一个小点都密切相关。他们相互联系,共同促成着正确的歌唱,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也尤其重要。处理好呼吸问题是处理喉咙及歌唱状态的根本,而正确的做好咬字也是歌唱位置和歌唱声道统一的基石。
【关键词】声乐教学法;传统声乐教学;心理机理教学;官能听觉
在声乐教学中,呼吸和咬字问题无时无刻不被提到,而许多教师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见解程度和处理方法正是形成现在中国声乐方法不统一,意见有分歧的主要原因。针对现代声乐教学概况,基于笔者多年的声乐学习经验,现对呼吸与咬字问题的教学做如下浅要分析,请广大声乐教育从事者与广大声乐爱好者批评指正。
一、传统声乐教学中的呼吸
呼吸是声音的根本,也是最能被歌唱者所感受到的,好的呼吸既能带动喉位的下降和稳定,又能引领演唱者进入兴奋的歌唱状态。歌唱时,应首先掌握好呼吸,对呼吸肌肉群做有效的训练,使之由不自主的肌肉训练成可自由控制的肌肉,在歌唱中,充分发挥气息的支持作用,从而达到更高效的歌唱。在传统声乐教学中,更多的注重演唱方法的教学,对声乐理论的讲解并不多。而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理论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把声乐理论知识正确理解并运用到歌唱中去,才能更高效的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单以呼吸和咬字这两个方法性层面的问题为例,足以说明在这种传统的声乐教学中,许多单薄的感性引导和经验示范是需要革新并升华的。气息,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说法,更有谭峭的《化书》中写到“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这些说法虽强调了气息的功能但却没有明确呼吸的本质。在声乐教学中单纯的强调“气沉丹田”,并不能使学生很准确的吸气到位,由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匮乏,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吸气比喻,只靠感性的体会很难使学生应用到自身的体验。相比于效率低的缺点,更严重的是容易使学生误导而生成错误的习惯,如大口吸气、抬肩或塌胸等。这些错误的习惯和方法导致歌唱时不但没有气息的支持,而且没有通畅的歌唱声道,学生很难舒展的歌唱,造成恶性循环。
二、传统声乐教学中的咬字
“咬字”永远是歌唱时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传统声乐教学中一直延用“以字形腔”的理论,即让学生在咬清楚字的前提下把字放到歌唱腔体中去。而歌唱的腔体是什么、在哪里,却从未对学生讲述过,只是通过示范,让学生去感觉。这种教学方法会产生诸多问题:首先,学生在咬字的过程中,由于禁锢着“咬清楚字”的箍环,导致学生在歌唱中过分强调字的清晰,加大了嘴的动作,而使字很难进入腔体中,导致声音横、扁。其次,即使每一个字的字腹咬在了腔体中,在字尾收声时,学生也会不自觉的唱出腔体,关闭了歌唱声道,导致腔体的不统一,也不能确保每一个字都唱响。第三,学生在被告知打开腔体的同时,并没有被告知如何打开,只是去听教师的示范。这种教师口中的“腔体”对于学生来讲本身就是模糊而说不到本质的。尤其在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的情况下,学生为了打开声音,就会不自主的提软腭、张大口、撑喉咙。可见,传统声乐教学中咬字方法的成效低、副效大。
三、心理机理教学法以及官能听觉的优势
心理机理教学法则很有效的避免了传统声乐教学中不深入、探不到本质的缺点,不但使学生的歌唱更加准确明了,而且能让学生记住歌唱方法,而不是像传统声乐教学只记感觉,很容易遗忘。例如,当学生声音浅薄、松懈、音量小时教师就要分析出此时的呼吸机能懈怠,学生没有正确的使用呼吸系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气息浮”,此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的吸气,深吸气,然后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腰腹部,体会歌唱时的腰部扩张,并引导学生用吸气的感觉歌唱。而当学生的声音僵硬死板时则分析出气息僵沉不流动,这时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由整个腰部的用力转为后腰的用力,小腹有控制的内收,让气息吐出来。这样方法性的指导教学,更有利于学生面对问题时知道“该怎么办”,做出正确处理。再如对共鸣音色的调节,当声音亮、尖、刺耳时则分析出基因管太多,应多加泛音,可以调整为“u”母音的练习,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唱“u”时的泛音管道中,以此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让心理指挥歌唱。当学生的声音发空,没有音色时则应分析出基因管的使用较少,此时若是男生则多练“e”母音,女生则多加强“ü”音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集中体会声音的高频亮芯,并有意识的把这种高频的声音加入到声乐演唱当中去。
官能听觉也在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当听到一个窝的不通的声音则很轻易的就能听出是压喉头的问题;当声音软弱无力、塌陷,则判断出声音没有支点,胸腔没有挺立住;当声音散、不集中,则判断气息使用时密度小,发力点不明确等等。官能听觉与心理机理教学法的结合运用对于学生发声的技术指导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如在唱e2以上的音时声音越来越向后唱、连续的下行花腔跳音声音位置不掉下来等等的心理生理的配合指导作用,在声乐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四、心理机理教学法引导下的正确歌唱
心理机理教学也要求教导学生明确声乐演唱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演唱与理论相呼应,用理论作为一种心理意识指导歌唱实践,并用歌唱实践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再以呼吸喉位和咬字为例在心理机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吸气,用嗅觉器官吸气,用意识使气息顺着脊柱吸到后腰,去感觉吸气肌肉群向外扩张,带动腰部的膨胀。引导学生歌唱时从腰椎发力,使吸气肌肉群继续扩张,体会呼气肌肉群的且战且退。只有在正确的意识指挥下,学生才能做到正确的呼吸机能运动,而正确的吸气不但在歌唱时形成良好的动力,而且在吸气的瞬间可以高效的打开喉咙,使歌者进入适当兴奋的歌唱状态。在用嗅觉器官正确吸气的同时,喉头是略微下降的,歌唱时腰部发力也能更好的保持喉位的稳定,这样就能使歌者处于所谓的“打开”的歌唱状态,学生的歌唱就进入了正确的轨道。此时,并不用太多的抽象的位置引导,学生就能很自然流畅的歌唱了。
在歌唱的咬字问题上,应该先立腔后立字,并且明确所谓的“唱到腔体中”是指在良好的呼吸控制下,歌唱声道打开的状态中,把字唱到咽腔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张大口提软腭。为了把字唱响则每一个音都要唱在咽腔中,不能唱出腔体。在腔体稳固的基础上把字唱清晰则要求缩小咬字过程,每一个字要归韵,都归到“a、e、i、o、u”五个元音上。这样唱出的声音才是既清晰又响亮的。在心理机理教学中,对“a、e、i、o、u”五个元音的训练是咬字行腔的关键。通过使用官能听觉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正确的咽腔位置。在明确咬字机理的情况下,歌唱中,就有意识的把歌词归到五个元音的腔体中,从而做到字声统一。
五、结语
心理机理教学是一种声乐教学发展大势所趋的科学教学方法。在传统声乐教学中也时而有些涉及到心理机理教学和官能听觉教学的方法,但这种意识并不强烈,而且方法并不系统,常会被经验教学的立场打败。而明确科学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索歌唱方法的本质对于现在声乐教学是迫在眉睫的。因此,心理机理教学法和官能听觉的方法应被积极学习和广泛传播,用科学的力量、严谨的态度和有效的手段促进我国声乐教学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黎声.声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8.
[2]荷伯特·凯萨利著,李维渤译.心的歌声[M].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选编,19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