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中的女性意识

2013-04-29 17:57:47王玲霞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爱玛女性意识女性主义

王玲霞

摘 要: 简·奥斯丁是十八世纪英国最后一位小说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在十八、十九世纪,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只有通过婚姻依赖男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简·奥斯丁挑战社会权威,开始创作关于女性意识的小说。《爱玛》,作为她的一部成熟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女性意识。

关键词: 爱玛;女性意识;女性主义

1. 引言

简·奥斯丁在1775年12月16日出生于汉堡郡斯蒂文镇。简是家中的第七个孩子。她父亲是个牧师,也是英国南部中心汉堡郡的教区长。简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从她父亲处习得的。自从她父亲1801年退休后,她一直住在斯蒂文镇,随后他们全家迁至巴思。1805年,由于她父亲去世导致她和母亲一直四处漂泊,最后定居于克劳顿。之后她独自一人去了温彻斯特,并于1817年7月18日逝世。

戴维·洛奇曾于1994年在《爱玛》一书中的序言里提到“这是简·奥斯丁最后一部完整且成熟的作品;大多数现代评论家认为这是所有小说中最能代表她天赋的一部作品。”雷杰纳德·法雷尔于1997年对简的六部小说进行了评论,并指出《爱玛》是其中最复杂也是最出色的一部作品。约瑟夫在1975年曾称“去阅读一首赋格曲是一种难得的乐趣,而爱玛一书恰好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主要通过小说中所使用的相关技巧及作者本身对爱玛的影响。

女性意识主要集中表现在自我发展中女性人物的内心想法,并经女性小说家描述出来。一方面,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18、19世纪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当时,女性在整体上受到歧视。英国大于2 / 3的土地都属于贵族和绅士阶级。人们视土地如金钱般重要。家中长子继承所有的财产。而作为女儿的女性却得不到任何东西。因此,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很大程度上由于女性没有机会工作,才得屈尊于男性。很显然,女性就需要依靠婚姻来维持余生。社会现实如此残酷,而女性只能默默承受。另一方面,利用女性叙事主义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反讽和自由间接话语权来解释《爱玛》中所反映的女性意识。至此,我们才可能重新思考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与社会上发生的性别歧视事件相比较,找到一个平衡点。对于女性本身来说,正确估量自身价值并找到一个舞台展现自我是相当重要的。

2. 女性意识

2.1 女性意识以及女性主义的概述

女性意识实际上是有关女性的观念,这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是指从女性的角度看待、观察事物,以女性的眼光体察、思考生活中的一切,它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谈及女性意识,不得不提到女性主义,应该说,是女性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是一个有着现代色彩的术语。它是人们自发形成的意识形态,主要反对以男性为中心和权威的思想。

女性主义是一个政治概念,主要以两个基本前提为依据。第一,性别差异是男女之间结构上不平等的基础,导致女性在社会上遭受到不公平对待。第二,生物构造上的差异与文化建构上的区别共同引起了性别上的不平等。这一观念赋予女性主义双重使命:对于性别不平等存在如此之久这个问题,既要从社会层面理解,又要寻找精神上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要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

现阶段的女性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然而,女性抗争的历史并非始于19世纪60年代,大约从文化结构形成开始,大多数女性已经强烈意识到自身地位的低下以及宣扬男权所引起的不平等。18世纪的女性主义大体上并不与政治上的平等有特别大的联系,尽管从一开始,女性主义的提出带有政治色彩。当时是由凯瑟琳·麦考利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于17世纪90年代早期提出的。最初推动女性主义的动因是女性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地位低下。第一个主张平等的女性通过投票箱来宣传公民选举权,而是通过宣扬为男性哲学家、神学家和诗人所乐见的女性受到的束缚,来传达女性受到的欺骗。

2.2 女性意识的发展

女性意识是西方一种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社会思潮。最初,它是一种要争取妇女获得与男人在政治、经济和人权等方面的完全平等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及意识形态,后来逐渐扩展为一种文化思潮。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代表流派是自由女性主义,它在西方社会代表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思想,要求打破父权论述中所说的生理差异造成的男尊女卑的生物决定论观点,要求和男人有同样的教育、法律等权利。这一时期女性意识初步觉醒,上层阶级的女性开始意识到自身地位与男性之间的差距,希望获得与地位相一致的权利。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代表流派有激进女性主义,它用唯物史观来分析父权制、家庭性别分工等概念,认为女性比男性更优越,主张彻底的性别革命。这一时期女性意识过于偏激,不能客观地认识到男性与女性的平等性,一味地强调女性优先。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代表流派有黑人女性主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这一时期非洲国家大都已独立,第三世界格局形成,拥有女性意识的主体也从白人一度扩大到黑人,使全世界的女性都意识到女性的独特性以及要得到平等对待的需求。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代表流派有后现代女性主义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广泛吸收了各种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她们否定和批判传统的女性主义理论,放弃对女性解放的具体目标的追求,努力去解构社会意识、思维习惯、人的主体性以及男权思想对女性主义的影响。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是对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既批判又借鉴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出来的,它主张从女性身体的真实经验出发,发展一套女性本位的论述。

3. 《爱玛》中反映女性意识的手法

3.1 反讽

反讽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eironeia”.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被人们分成了不同的种类:言语反讽、情境反讽、模式反讽、结构反讽等。反讽作为简·奥斯丁小说中显著的特征,很大意义上有利于她良好名声的长期保留,并令人们对她的作品记忆犹新。

言语反讽属于反讽中最普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根据库登所述,言语反讽包括了所未言明的那层含义,也就是说,这其中隐藏了人物性格。汤普森称言语反讽为“语言的反讽”,并对其进行了阐述“所说的含意以一种病态的滑稽呈现出来,与字面的意思形成对比。这种反讽从拙劣的讥讽到深刻的哲学道理。”通过这一定义,我们领悟到言语反讽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现一些讽刺的言论,语调揭露了于表层不同甚至背道相驰的含义。

言语反讽不同于明显的字面意义,属于一种有着连贯意义的陈述。透过文字,简建构了人物性格。 “她的那些朋友不值得她深交,刚离开的那些人,虽然人很好,但肯定会给她带来坏处。”这暗示着爱玛作为一个千金小姐,十分看不起哈丽特那些友善的朋友。但同时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爱玛不再只是一个附庸于男人的女性,她能重新审视女性在社会上的发展,将其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并从哈丽特的角度考虑今后的生活,女性意识由此体现。

“可能吧——也许我都看过他不下五十次呢,但我却不知道他的名字。”在这个场景里,爱玛正与哈丽特闲聊。哈丽特告知爱玛关于发生在马丁家的那个农场里的故事。哈丽特表达了她对马丁的好感。而作为一位上流社会的女性,爱玛从不特别重视任何一位男性。这是一种强烈的女性意识。她认为女性并不需要特意讨好男性,因此她不刻意记住马丁的姓名。而且女性要有自己的思想,从自身条件考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

3.2 自由间接话语权

自由间接话语权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语调和音调代替客观,无所不知的视角,从19世纪起在西方小说中成为一种常见的叙事策略,但是直到1912年才被正式命名。这一年瑞士语言学家查尔斯·巴利在理论上命名其为自由间接话语权。自由间接话语权是一种表现意识的手法,表达人物精神世界并以第三人称和一般过去时为主的叙事技巧,而且能展现人物语言和想法,就如同人物本身在叙述,没有借助任何形式的叙述介入如使用短句或引号。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指出:“自由间接引语在人称和时态上跟叙述描写一致,因无引导句,容易跟叙述描写混合在一起,在客观可靠的叙述描写的反衬下,自由间接引语中的荒唐成分往往显得格外不协调,从而增强了讥讽的效果。”

“爱玛想借此机会,好好弄个明白,于是就在他们俩聊着的时候,她往前走了走, 迅速打量马丁先生,他外表整洁,看上去挺机灵的一个年轻人,但身上也看不出什么优点;跟绅士们一比,爱玛认为,他在哈丽特心目中的好感会丧失殆尽。哈丽特并非对礼貌感觉迟钝,她曾经充满钦佩和惊奇地注意过爱玛父亲的优雅举止,而马丁先生仿佛就不知礼貌为何物。”

开始两句是由全知叙述者叙述事件经过,然而随着叙述逐渐深入,我们就见爱玛已经迫不及待地接过话语权了。后面几句展现的是爱玛的意识轨迹,因为她对马丁的背景持有偏见,认为他是哈丽特前途的障碍,所以在心里默默编织排斥他的理由。在这里,爱玛不再只考虑马丁的要求,即所谓的男性主导,而是重新从哈丽特的角度思考她的前途,也就是以女性的眼光审视人生,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开始规划未来的生活。爱玛了解到哈丽特重视礼节,从这一方面重新分析她想要的丈夫,从哈丽特所想出发考虑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入,充分体现出女性意识的逐步完善。

奥斯丁通过人物的意识漂流将话语权不落痕迹地转交给爱玛。叙事者将女性的心路历程展示给读者,从女性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零距离叙事,可以使读者对女性产生强烈的同情心,认可并接受人物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奥斯丁正是利用自由间接话语展现女性意识,给读者开辟了零距离接触女性内心世界的机会,从而将读者牢牢控制住,建构起自己对读者的叙事权威。

4. 结论

18至19世纪,简·奥斯丁于主流文化相悖,创作了关于女性意识的作品。在当时女性备受歧视和压迫,人们普遍认为女性的智力是无法与男性相提并论的,认为女性最大的美德是谦卑的自我克制,而女性的最大成就是成为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当时盛行的观念是女性的教育重点在学习才艺,而非发展智力。而奥斯丁却认为女性的智力绝不低于男性,女性应该多学习必要的知识而不是取悦男性的才艺。在社会和家庭中男性和女性具有同样的权利,要女性顺从的美德实际上是对女性的压制。奥斯丁以文学方式对抗并超越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从女性叙事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即倡导女性意识,改变了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之风,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丹翎. 简·奥斯丁小说《爱玛》中反讽的艺术特色.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

[2] 祝燕敏. 论简·奥斯丁的反讽艺术.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4月,Pp13-14.

[3] 吕琛洁.论爱玛中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Pp 8-10.

[4] 谭颖沁.简·奥斯丁与女性写作. [J].《江南大学学报》2007 (6).

[5] 王润清.Feminism的释义追问. [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 (3).

[6] 张莉.简析爱玛中的女性主义观点. [J].《考试周刊》2012 (53).

[7] 周标. 西方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重建.[J].《求索月刊》2013 (246).

猜你喜欢
爱玛女性意识女性主义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大众文艺(2019年24期)2019-07-13 13:59:32
保险起见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语文知识(2014年7期)2014-02-28 22:00:18
女性主义性政治
《爱玛》书中的完美配偶形象
——奈特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