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
唐/高22.5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7.2厘米
瓶通体呈八棱形,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胎色灰白,胎质细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绿色釉,釉层薄而均匀。轻轻用手指叩击,声音清脆,与普通越窑瓷器相比,瓷化程度较高。
1987年考古工作者对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进行发掘时,曾出土13件越窑青瓷,其中碗7件、盘6件。在同时出土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账”石碑上明确记载这些青瓷为:“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地宫中还出土一件越窑青釉八棱瓶,造型和釉色与这件八棱瓶相似,大小亦相若。衣物账石碑上虽无该瓶的记载,但从其胎、釉特征看,亦应属于秘色瓷。1954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1892 ~ 1969年)以及后来浙江省古陶瓷研究者在调查和发掘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晚唐越窑遗址中,均发现过这种八棱瓶口沿、肩部和底部残片,由此完全可以确定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是上林湖越窑产品。
在晚唐、五代及宋代文献中屡见“秘色瓷”的记载,考“秘色”之名,最早见于晚唐诗人陆龟蒙(? ~ 约881年)的《秘色瓷器》诗,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是唐懿宗为迎奉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布施的宝物,它使人们看到了唐代越窑秘色瓷的真实面目和受器重程度,同时也为人们从传世和出土瓷器中辨认秘色瓷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