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宅”现象透析

2013-04-29 15:43潘雪婷李安丽
西江月·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现象

潘雪婷 李安丽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生活、学习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人选择“宅”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宅文化“也悄然在社会中兴起。本课题以“宅”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对尚未有明确定义的“宅”的现象解读,体现不同程度“宅”群体学生的生活观念和状态,反映当代“宅”现象的一些特点,从几个层次以心理、管理、统计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应用问卷调查法、深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此现象寻找可能的引导途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宅”现象;“深宅”;“浅宅”;“半宅”

一、大学生“宅”现象的内涵、特征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宅现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但是,大学生“宅”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植根于大学生群体特殊生活实践之中。“宅”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指大学生长时间待在寝室,沉迷于某一种或几种爱还要和兴趣,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的现象。大学生这种“宅”现象具有封闭性、迷恋性和孤立性等基本特征。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长时间待在寝室,除了上课以外,很少做户外运动,不参加社团活动,更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

二、大学生“宅”现象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宅”现象的分类

虽然“宅”和“不宅”没有明晰的标准,“宅”的程度也有大小之分。根据研究,我们可以从作息时间、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和人际交往四个纬度,将“宅”现象大体分为“浅宅族”、“半宅族”、“深宅族”三种类型。

大学生“宅”现象的概念界定

(二)“宅”现象的特点

为了透彻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宅”现象,在我院学生发放问卷300余份,回收问卷300份。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大学生“宅”现象的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1、“宅”现象较为普遍,但对“宅“的认知与自觉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96%的大学生以前听说过“宅“现象,98%的学生认为寝室同学中有“宅男(宅女)”,同时,人为自己是“宅男”或“宅女”的比例达到了四成,但这其中回答是“肯定是”的仅占5.9%,而回答“大概是”的占了25.6%。我们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对“宅”的概念和界定还狠模糊。大多数大学生人为自己有“宅”倾向,但至于极少数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深宅”级别。调研结果显示,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试“浅宅族”,10%的大学生人为自己是“半宅族”,只有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深宅族”。

2、学习态度与“宅”程度成反比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态度和“宅”的程度成反比。绝大多数的“浅宅族”和“半宅族”的学习态度是“喜欢学习”或者“还行,但不得不学”。“深宅族”中只有36%的人认为“喜欢学习”或者“还行,但不得不学”,题目中的多数都选择了“不喜欢学习,基本不学。”“深宅族”“不喜欢学习”的比例比“浅宅族”和“半宅族”高很多。

3、“宅”的内容和情绪状态随“宅”的程度而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深宅族”的“宅”的内容多为休闲娱乐,“浅宅族”和 “半宅族”的“宅”内容主要是学习和工作。“深宅族”的学生更习惯于在寝室中从事工作和学习之外的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包括打电脑游戏、看电影、睡觉和看小说。而“浅宅族”的学生在寝室中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学习和工作,“半宅族“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浅宅族相似。如今,大学生在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面临这更多的压力,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有的人直面逆境,而有的人则选择了逃避,把“宅”当作“避难所”。调研结果显示,无论是“浅宅族”、“半宅族”还是“深宅族”他们在寝室的情绪状态还是一平静为主的,但不同的是“深宅族”的负向情绪(包括焦虑和郁闷)要显著多余“浅宅族”“半宅族”中下降到了10%和25%。

4、交往形式因“宅”的程度不同而各有差异

“深宅族”的交往方式高度依赖网络,“浅宅族”和“半宅族”的交往方式则多样化。“深宅族”首选的交往方式大多是网络联系,这种方式显著大于短信联系和电话联系等;“浅宅族”和“半宅族”则更多使用的是短信、网络和电话联系,并不想深宅族那样依赖于网络。

三、应对大学生“宅”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适度宅”可以起到心理的自我疗伤和修复的作用,可以缓解压力,获得安全感;但过度的“宅”,则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应对大学生的“宅”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大学生的“宅”现象

首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直接受到影响,如学习不积极、身体素质下降,等等。其次,大学生会因为长期地、深度地“宅”,使心理状态趋于自我封闭。再次,大学生会因为长期地、深度地“宅”,使大学生缺乏健全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及实践能力,并且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学校要对大学生的“宅”现象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一方面,肯定它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应加以关注和引导,尤其对“深宅”应该加以干预。在此基础上,要明确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目标,加强大学生社会制度建设,强化生活规范,开展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健康文明气氛,进而促进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科学化。

(二)尊重“宅”大学生的心里诉求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在社会化过程中,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一个人就会自尊、自信、自强,反之就会导致沮丧和自卑。因此,面对大学生“宅”现象,尤其是“深宅”现象,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以生活上朋友的方式进入学生生活,得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因地制宜地发展与学生的关系,从而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种尊重。当学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自信、自强,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深宅”学生的生活,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

(三)强化大学生组织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

选择“宅居”生活的大学生群体大多数确实组织归属感,他们一方面希望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另一方面则渴望与外界交流。同时,还要积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组织性宣传。选择“深宅”生活的学生有一部分是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挫折,丧失了自信,从而选择“深宅”生活来逃避。教育工作中要鼓励那些“深宅”大学生,帮助他们重树信心。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如组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勤工俭学等社会公益活动,组建各种社团、协会、沙龙等学生团体,广泛开展文艺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广泛开展心理咨询的活动,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症结,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

猜你喜欢
现象
“光现象”知识拓展
“声现象”知识拓展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看透光现象
解惑释疑声现象
解惑释疑声现象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神奇的全反射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