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电影团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

2013-04-29 15:43王为维武计涛
西江月·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贡献历史

王为维 武计涛

【摘要】延安电影团成立于抗战时期,她以简陋的设备记录了我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创造辉煌业绩的真实形象,为推动抗战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做出了贡献,其延安电影精神也激励着后人奋勇向前。

【关键词】延安电影团;历史;贡献

列宁曾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电影特别是新闻记录电影能最迅速最广泛地传播信息、动员群众。中国共产党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意识到电影的重要性,组织成立了第一个红色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该团以真实的历史镜头纪录了根据地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为抗战所做的努力,在中国电影事业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延安电影团的历史回顾

延安电影团,又称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是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组织下筹建起来的。1938年,袁牧之希望到延安和华北前线拍摄新闻记录片,在党中央的帮助下,袁牧之、吴印咸于当年9月携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决定成立电影团,由谭政任团长,李肃为指导员,袁牧之负责艺术创作。全团成立之初只有六个人,但是从此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电影和摄影专业机构——延安电影团正式成立了。

电影团成立后,立即组织拍摄《延安与八路军》。该片反映了知识分子通过几道封锁线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八路军英勇战斗、军民鱼水情等内容。由于底片不幸遗失,现在我们仅能看到留在国内的少数胶片资料。在众多影像资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生产和运动结合起来》(又称《南泥湾》)。当时陕甘宁边区特别困难,为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王震率三五九旅赴南泥湾开荒。经过全体官兵的努力,荒山野岭的南泥湾很快变成富饶的“江南”。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电影团克服重重困难,把三五九旅开荒摄制成纪录影片,该片开头是毛主席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然后采用线性顺序,表现了南泥湾从开荒前的满目疮痍到部队进驻开荒成为好江南的过程。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技术手法除了直接“切”,还使用了“淡入淡出”效果,使电影看起来更流畅,易于观众理解。影片重点在于表现南泥湾的变化:部队战士和当地群众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满足人们的食品需要;挖窑洞、修铁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工厂、纺纱织布,保障供给;最终付出的劳动获得喜悦的成果。影片摄制完成后,在陕甘宁边区轮流放映,鼓舞了边区群众参加大生产运动的热情。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从1945年10月到1946年10月,电影团成员进入东北,接收伪“满映”并继续北上,到达兴山。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片厂在兴山成立。电影团的全体成员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继续为党的电影事业而奋斗。

二、延安电影团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

在物资贫乏的战争年代,延安电影团以简陋的设备记录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勇往直前、创造美好未来的真实形象,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摄制了大量影视资料,为中国纪录电影事业留下珍贵素材

延安电影团成立的长远目标是建设党的电影事业,而初期目的则是“把延安和敌后抗日恨据地的重大事件、把广大军民在战斗和生产中可歌可泣的壮举保存下”[1](P181)。于是,袁牧之、吴印咸等人着手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纪念白求恩》、《生产与运动结合起来》等纪录影片,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二)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使普通百姓能够观赏到电影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并回答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作品在根据地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以及革命的干部。”[2](P806)于是延安电影团在1939年成立了放映队。遵照周恩来同志“要走遍陕甘宁,把人民的电影送到人民群众中去”[3](P16)的指示,电影团工作人员开始沿着某一条路线上的村落和驻守部队顺序逐一放映影片,范围几乎遍布整个陕甘宁边区。由于物质条件限制,放映员只能进行露天放映,百姓在平地、房脊、山坡上或坐或站地观看影片,看电影成为边区人民最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

(三)进行电影教育,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纪录影片精英人员

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党需要更多的新闻摄影摄像人员。从1945年1月起,延安电影团开始举办培训班,主要讲述两大内容:摄影摄像技术及电影制作。

培训班学员在训练之后,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当时根据地电影创作的主力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东北的最后战役》、《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太原战役》、《济南战役》等优秀纪录片的主创人员,许多出自延安电影团训练班。

延安电影团为中国纪录影片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这些人在新中国影视岗位上也担任重要职务。如吴印咸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钱筱章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老厂长;徐肖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等。他们身体力行,教育了一代代影视工作者,使党的影视人才遍布全国。

(四)形成“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延安电影精神,奠定了中国新闻纪录影片的风格

延安电影团成立于战争年代,其间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电影团人员在摄制影片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延安电影精神。无论条件多么困难,都要努力解决,不怕苦不怕累。当年要制作一部电影,电影团就要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拍摄时没有底片就想办法使用正片;洗印时需要大量的水,电影团人员就从井里提水,一担担挑到山坡;没有录音设备,就用蜡盘唱片和扩音器配音代替……

电影团工作人员在技术环节上需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拍摄现场更需要这种精神,吴本立曾说:“不到前线,是拍不到白求恩救死扶伤感人场面的。”[4](P181)不怕战场的残酷,恪守真实的底线,冒着生命危险,用最生动的场面完成影片摄制,表现时代的风貌。这种“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延安电影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电影人,其纪录风格也代代传承下来。

从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到形成今天的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延安电影团的精神在继承和发扬。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百万雄师下江南》等影片冒着战争炮火真实纪录了当时的情形;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外交风云》、《走近毛泽东》、《小平您好》等纪录影片先后获得“华表奖”、“金鸡奖”,赢得了广泛好评。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新影厂摄影队第一时间跟随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奔赴灾区,记录下大量珍贵、独家的镜头,完成了抗震纪录片《人民至上》。真实、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延安电影纪录风格在新一代电影工作者身上发扬光大。

延安电影团开创了中国纪录电影的先河,正如钱筱章所说:“延安电影团的成立,代表着一个新生的力量,对中国电影历史是一个划时代的事情。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是,解放战争胜利以后整个全国电影的发展,延安电影团是一个根子。”[5](P2)

【参考文献】

[1]吴本立.抗战烽火中的延安电影团[J].科技文萃,1995(10).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起春.人民电影事业的起点——记延安电影团[J].电影评介,1980(3).

[4]黎煜.鲁明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8(10).

[5]吴筑清,张岱.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贡献历史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贡献榜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