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斯宾塞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模型,运用混同均衡与分离均衡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与工资收入之间的关系,旨在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研究表明,大学生要想在毕业后的三年或者四年内让大学文凭带来超越教育成本的经济价值,必须将高等教育的成本控制在一个精确的数值范围之内。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成本收益;分离均衡;混同均衡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困扰着大学生们的不仅仅是就业难的问题,就业后并不乐观的工资收入也让许多大学生产生烦恼。调查表明,45%的被调查应届大学生求职者甚至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比不上农民工是正常现象[1]。广大民众和社会舆论也心存疑虑: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拿到的大学文凭究竟是否有价值[2]。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微观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斯宾塞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模型,运用混同均衡深入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与工资收益之间的关系,指出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为多少才能够使大学生在毕业后的三年或者四年内让大学文凭带来超越高等教育成本的经济价值。
二、研究理论及方法
斯宾塞(Spence,1974)创造了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模型。该模型提出,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关于雇员的信息不对称,人们上大学的原因从经济角度来看有两方面:第一,大学能够给人们提供更有价值的培训,所以大学生能够获得比别人得到一份更好工作的机会。第二,如果高能力者比低能力者上大学的可能性更高,那么大学文凭就是在雇主面前体现个人能力的信号[3]。同时,受教育所付出的成本是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高能力者和低能力者,为了达到更高的受教育水平,低能力者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要比高能力者更多,而高能力者要使自己与低能力者区别开来,就必须选择受更高的教育。雇主通过各种不同的教育信号强度推断出高学历者具有高能力,因此支付相匹配的高工资。
为了说明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究竟有多大,本文做两个极端的假设:
第一,大学文凭仅仅作为一种信号;
第二,大学教育过程被视为未对受教育者提供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作用的培训。
假设高能力者占劳动力市场份额的百分比为θ,则低能力者占劳动力市场份额为1-θ。纵观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高能力者平均每年能够为公司创造的产品价值为Wh,低能力者平均每年创造的产品价值为Wl,如果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雇主们了解劳动者个人的能力水平,他们将会按照产品的边际产出价值给劳动者支付报酬,所以高能力者得到的工资收入为每年Wh,低能力者得到的工资收入为每年Wl。
假设高能力者通过每年支付成本C进入大学学习,并最终获得大学文凭,而低能力者由于能力不足不能毕业或者由于成本太高而无法入学,因此低能力者无法获得大学文凭。如果高能力者能顺利毕业并获大学文凭而低能力者不能,那么对于雇主来说大学文凭就是一种信号,在这样清晰的信号下,结果就是分离均衡。如果高能力者与低能力者均能获得大学文凭,雇主就无法通过文凭区分高能力者与低能力者,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消失,这种情况下混同均衡成立。
(一)分离均衡
当满足下式时,高能力者的大学文凭是有价值的:
(1)
该式表明高能力者收入多出的部分如果大于教育成本C,那么大学文凭就是有价值的。
(二)混同均衡
在混同均衡中,由于雇主就无法通过大学文凭区分高能力者与低能力者,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消失。此时,高能力者与低能力者会拿到相似的待遇,或他们的行为也会趋于类似。所有劳动者的收入是平均工资,这时平均工资水平:
(2)
如果高能力者的收入Wh小于成本C:
(3)
那么大学文凭就是失去了价值。将(2)、(3)结合并变换可得:
(4)
式(4)表明高能力者的大学文凭是没有价值的。要使大学文凭有价值,必须使式(4)左边θ的值小于右边部分。
三、混同均衡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收益研究
研究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超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15%的界限[4]。可见,大学生群体已不再是精英群体,雇主很难通过大学文凭区分高能力者与低能力者,因此,混同均衡适用于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成本收益状况。
表1是统计年鉴中2011年度我国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表1 2011年度我国按登记注册类型
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单位:元 人民币)
本文将低能力者的工资收入Wl和高能力者的工资收入Wh做如下界定:将平均工资最低的城镇集体单位、其他内资、联营单位、股份合作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算术平均值视为低能力者得到的工资收入,即:
Wl=(28791+29961+36142+36740)/4=32908.50
将平均工资最高的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单位、国有单位和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算术平均值视为高能力者得到的工资收入,即:Wh=(49978+48869+43483+38341)/4=45167.75
将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视为高能力者,将所有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视为低能力者。2011年度高能力者数量约为126,000,000人,而同期全国的劳动力人口约为764,000,000人[5]。则高能力者占劳动力市场份额的百分比θ为:
如果要使式(4)左边θ的值小于右边部分,则须满足:
(5)
套入数值计算可得c<10297.77。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制为四年或三年,上述结果意味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能力者要想在毕业后的三年或者四年之内让自己的大学文凭带来超越教育成本的经济利益,那么同期每年高等教育的成本C就必须低于10297.77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混同均衡条件下,高能力者的数量并不等于接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数量,而是低于接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数量,因此高能力者占劳动力市场份额的百分比θ会小于0.16,所以同期每年高等教育的成本C必须低于10297.77元只是一个保守估计,实际应该更小才能满足高能力者毕业后三年或者四年之内让自己的大学文凭带来超越教育成本的经济利益这一要求。
四、结论
要使接受高等教育者在毕业后三年或四年内让自己的大学文凭带来超越高等教育成本的经济利益,必须将每年的高等教育成本控制在10297.77元之内。
【参考文献】
[1]燕农.大学毕业生收入低于农民工说明什么[J].共产党员,2011(07):23-25.
[2]程东岳,王淼.大学文凭一定要与毕业论文(设计)挂钩吗?—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2(06):29-31.
[3]Jeffrey M. Perloff. Microeconomics,4th ed., vol.7[M].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s,2008,pp. 654-656
[4]苏竣,薛二勇.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4):11-16.
[5]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00-128.
作者简介:刘泽汀(1987—),男,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