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是慈善的生命线,透明也是伪慈善的掘墓人。前段,媒体曝光了深圳阮女士一家每年向江西某贫困生捐款400元变40元的事情,从而再度引发人们对于慈善,尤其是对官办慈善的不信任,对截留者的极大愤慨。
据悉,20年前阮女士的母亲参加了深圳和井冈山地区“手拉手”助学活动,在听说每年捐400元就可以让一位贫困生免于失学的遭遇后,连续六年向社区提供的地址汇去了400元。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位陈姓的贫困生第一次收到的款额是20元,此后每年获得的捐款为40元。这一截留捐款的行为直到最近因为双方见面聊起,才被阮女士一家获知。事情曝光之后,经过江西当地媒体的核实,已经确认每年400元的捐款缩水为40元的事实无误。
抽象地来看,这当然是一起个案。不管截留90%的捐款的行为有多么恶劣,却并不能因此指责整个慈善界的混乱。但如果考虑到中国慈善刚刚经历了过去两年巨大的公信力滑坡,目前尚处于元气不复的状态,那么这一起小小的,甚至是过去了十几二十年的丑闻,对于官办慈善的信任冲击依旧不能小视。
从官员到老师,每一个经手人都可以成为其中的截留者。这其中,所有人都明白截留善款是错误的,但需要区分的是,有人是明知没监督才钻了空子,而有人则缺乏监督的概念,认为“上面”来的钱自然可以由自己统一调配。前者以捐款的组织者、官员居多,后者则常常以校长老师为主。
不管是哪一种情形,其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支撑其行为。但对于步履蹒跚的中国慈善而言,要挽留和积攒慈善的公信力,重塑一套新的监督模式几乎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