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芳
钢琴自传入中国以来就受到了国人的广泛认可,其优美的旋律和优雅的演奏形式不仅使得人们争相欣赏,更激发了他们学习钢琴演奏的兴趣。然而,钢琴表演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以强大的演奏技术为支撑,其心理调节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钢琴表演中的心理因素
作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钢琴演奏在表演上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显著的区别。钢琴的表演过程与观众的欣赏过程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它具有相当的即兴性、直接性和现场性。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不能预先决定演出效果和成功与否,只能通过自身的技法程度带给观众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遐想,因此钢琴表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的干扰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干扰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对于钢琴表演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水平,否则难以成功地俘获欣赏者的耳朵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共鸣。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手指的运用、踏板的运用、音色的转换、以及音乐的传达都有赖于演奏水平的高低,正如世界顶级音乐学府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口号:“第一是技术,第二是技术,第三还是技术。”除此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演奏者必备的重要演奏条件,它直接决定着演奏水平的发挥程度和高低。通常来说,心理素质较好的人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往往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甚至超常发挥,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则常表现出怯场等不稳定的现场发挥情况。目前,我国的钢琴演奏仍然处于上升的发展阶段,相应的钢琴教学也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当前专业院校钢琴教学大多只注重音乐知识方面的传授和技术的指导,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不重视,导致学生不能独自面对大型音乐演奏。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讲,平日的练习和真正的演奏截然不同。一些学生虽然平时训练刻苦努力,对每一段旋律甚至是每一个音符都精益求精,可一旦进行独立演奏他们就显得黔驴技穷,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平时的练习不需要面对太多的观众,没有过大的压力和紧张的情绪;上台表演只有一次机会,并且在演奏空间环境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此时如果心理不能承受一系列的变化因素就会出现紧张心理,并影响钢琴演出的效果。对于舞台经验不丰富的学生来讲,紧张心理是在所难免的,这种心理反应会导致出汗、心跳加速、坐立不安、口干舌燥以及表情与体态呆滞和僵化等反应,因此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去克服,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演奏。
二、紧张心理对钢琴表演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讲,紧张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情绪,是人由于恐惧、不自信等消极情绪使大脑神经系统形成的特殊的兴奋状态。表演者自身不能完全控制这种兴奋状态,它当大脑皮层发出对音乐的感触以及想象信号、进入情景角色的指令时,就受到中枢神经兴奋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使原本的惯性练习秩序被打乱,形成我们所谓的“怯场”。“怯场”是典型的过度紧张心理表现,其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人内心想法的变化,分为适度紧张和过度紧张两种形式。适度紧张是指把自己的精神和思想等方面因素高度集中在自己能够控制的情绪范围内,不影响到自己的演奏。“即便是艺术已有极大成就的名家,在表演前也会感到紧张与不安。钢琴家巴考尔曾谈及她上台时的心情:‘上舞台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好像要上刑场赴死。我很清楚,如果我胆怯,那肯定会弹得一团糟,但当我在钢琴前一落座,精神便高度集中起来,琴声一响,我更是全神贯注于我的演奏之中。大厅里无论有什么动静,我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心中只有我的音乐。”(孙铭.浅谈钢琴表演中的心理调控[J].科技信息,2010,(10).)在钢琴表演中时常有“怯场”的情况出现,很多演奏者由于紧张心理和情绪的影响难以控制自己的现场表演,有的表现为遗忘,有的则表现为演奏失准。其实,适当的紧张能够对演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激发起演奏者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手指的灵活度提高,思维更加敏捷,演奏出更出色的音乐。紧张心理能够使人的注意力和精神高度集中,只要将这种情绪运用得当,演奏者往往能在钢琴表演过程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过度紧张会导致人的生理出现反应,例如身体紧张僵硬、心跳加速、出汗等,在心理上则表现为大脑活动迟缓、出现思维空白等情况,这些生理反映都可能成为钢琴现场演奏的障碍。过度紧张对钢琴演奏有反作用,在反映到心理学上实质是人内心恐惧的表现,演奏者应正确认识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克服,不要让过度紧张的情绪影响到自己的钢琴演奏
三、钢琴演奏的心理调控
1、钢琴演奏中心理调控的作用
钢琴演奏是集心理感受、体验、体现和技法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系统性艺术活动,这一活动受人们大脑神经中枢的指挥和调度,与其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大脑产生紧密的联系和影响,从而完成整个演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协调功能决定着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演出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心理调控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正确调整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以适应钢琴演奏的需要,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钢琴演奏前的心理感受与心理体验非常重要,二者在演奏阶段对人的心理注意力、记性力和想象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钢琴演奏者在进行表演时,熟悉内容的初始阶段(识谱、读谱等)需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有效分析、理解和认识作品,进而将纸上的音符变成有声的音乐传递出来,在不断的反复中增强演奏的记忆力和技术从而增强信心。钢琴的演奏阶段除了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神经之外,心理调控也直接影响着演奏者的心理变化,只有将心理因素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顺利完成演奏。“而当钢琴表演进入到演出的阶段时,除了调动心理运动的内在储存,以及内在听觉与视像的创造积累变为活化的音响之外,它的注意力、记忆力与想象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制。而这种复制正是前期准备的活化音响的再现,所不同的是演奏进入了直接或间接的音响情感交流阶段,直接是指面对面地传达给观众,间接是指通过录音或录像传递音响信息。”(金鸽平.钢琴表演艺术的心理调控意识[J].音乐探索,2011,(06))
2、心理调控中的准备工作
钢琴表演者要做好心理调控的前期准备和临场准备,所谓的紧张心理大多由于不自信或是前期准备的练习不够,没有形成正确熟练的临场发挥习惯和规律。正因如此,演奏者在平常的训练中不光是要注重钢琴技法的练习,更应该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训练。练习时,应强调主观意识的作用,把反复练习和记忆放在首位然后在其基础上用高度紧张的神经和注意力提高心理素质,避免“怯场”心理。前期准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克服三个难点。首先是演奏水平的难点,当演奏形成惯性之后,演奏者的身体肌肉获得了反复操作的自然动作,演奏者能够不假思索地用大脑的意识去控制音乐的演奏,将音乐传递给欣赏者。其次,演奏记忆的难点。钢琴演奏并非熟能生巧,只有通过综合视觉、听觉、运动、情绪、概念等多种记忆方法将演奏转化成惯性动作,才能克服紧张心理带来的记忆空白。第三,演出经验不足。一般来讲,紧张心理的产生都源自于现场演奏经验的匮乏,演奏者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单独练习,没有较多的现场表演经验,只有历经过不同场合、气氛、形式的演出后才可能积累经验从而形成较强的应变能力。所以,演奏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自主增加演出的实战经验,以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和负担,顺利完成演奏。
3、心理调控中的临场准备
相对前期准备而言,临场准备的时间较短。钢琴表演者在演出前应该选择一个僻静而轻松的环境,独自闭目冥想,将所有的演奏内容在脑子里面过一遍,使身心达到放松和愉悦,静候登场。在钢琴表演中,心理调控的方法有很多,其最终目的都是消除紧张情绪以保证表演的顺利进行。演奏者须将防止紧张情绪的产生,可以在演奏前坐在钢琴前面,在开始前充分感受钢琴与人的共鸣感,体会作品中包含的丰富信息,使自己达到演出前的最佳状态。第二,如果在演出前发现自己出现了紧张情绪,不能惊慌,而要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深呼吸,远眺等控制紧张的加剧,在演奏前稳定自己的心理。最后,应该学会用积极的思想代替紧张情绪,要给自己充足的信心,并且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想获得成功并不是技术层面的事,心理素质同样至关重要。著名钢琴家傅聪说过:“如果说文学是讲人的学问,音乐也是一样。伟大的音乐都是讲人学问,讲人的丰富的、千变万化的各种心理。”(孙铭,浅谈钢琴表演中的心理调控[J].科技信息,2010,(10))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心理调节对于演奏技巧的表达与自我情感的抒发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决定演出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钢琴表演是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综合运用的艺术表演形式,是演奏者音乐素养和个人心理素质相结合的良好体现。钢琴演奏的过程受到心理调节的影响颇深,在心理的调节作用下,演奏者的演出水平会朝着音乐语言和心理语言的双重方向发展,让我们从听觉的角度感受钢琴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魅力。钢琴表演的心理因素不同,心理调节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剖析了这一问题,使我们对钢琴演奏中的心理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