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中的衣食礼仪

2013-04-29 00:50祁静文
西江月·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论语礼仪孔子

祁静文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对人们的行为礼仪提出了很多要求。尤其是《乡党》篇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文章细致地分析了《乡党》篇中孔子的衣着,饮食等细节所体现出的各种礼仪。加深人们对古代礼仪的了解。

【关键词】孔子;《论语》;礼仪;乡党

我国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拥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一个极度重视礼仪的国度,生活在其中的炎黄子孙总是将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古流传下来的文明礼仪作为最高的行为标准。在《论语》中孔子也多次谈到守礼给为人和为政所带来的好处。如“恭近于礼,远耻辱也。”[1][P9]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1][P179]《说文解字》中,训“礼”为“履”[7]即指出,礼仪的实践性。孔子告诉自己的儿子孔鲤“不知礼,无以立也”[1][P238],教育自己的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P138],他自己无论在居家生活的衣食住行还是职场中点滴小事都成为了“礼”的忠实实践者和继承者。尤其是《乡党》篇,它不仅仅是对孔子言谈的记录,更注重对孔子举止行为的记录。

一、关于衣着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1][P114]

以上是《乡党篇》第6章中孔子对于君子衣着服饰要求的描写。这一段中涉及到衣服的颜色,样式,配饰,穿着时间。关于颜色,他认为有些颜色的使用需要慎重,是不能随便穿的。注重不同场合,按照礼的要求,君子应该选择合适的颜色。“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1][P114]“绀緅”都是表示颜色的名称,前者是深青中透红的颜色,相当于今天的“天青”,后者是比“绀”更暗的颜色,这里用“银灰色”来表示它。在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这两种颜色都接近于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而是使用别的颜色做装饰。古代大红色叫做“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幽风·七月》中有“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的描写,《小雅》中有“服其命服,朱芾斯皇”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西周时期的富贵公子,朝廷命官是穿朱红色衣服的,而孔子提到的红色和紫色都属于此类,也连带着被重视。不用做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按照礼仪的要求,只能在庄重的场合才能穿着颜色贵重的衣服。“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1][P114]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羔裘玄冠不以吊”[1][P114]“玄冠”,一种礼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丧事是凶事,因此不能穿戴着去吊丧。关于样式,“亵裘长。短右袂。”[1][P114]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裙,衣裳不相连。因之孔子在家时的皮袄就做的比较长,衣服的款式,袖子不一样长,右袖子偏短,其目的是为了做事方便。“非帷裳,必杀之”[1][P114],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做的裙子,一定要去一些布。那么上朝和祭祀时穿的裙子,就不能随便剪裁了。关于配饰,“去丧,无所不佩。”[1][P114]丧服满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佩带。不禁思考,如果正在丧服期间,配饰肯定也是有讲究的,肯定一些不合礼制的东西是不能随便佩戴的。关于穿着时间,“吉日,必朝服而朝。”[1][P114]大年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不同的时间,不同场合,孔子对于服饰的颜色,款式,配饰都有具体的要求,这些都是其重礼的表现。

二、关于饮食

我国自古以为“民以食为天”,是一个食文化最悠久的国家。作为儒家经典之作,《论语》中也记载着饮食文化。孔子也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开山祖师。作为传统礼仪的继承者,对饮食礼仪也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1][P117]“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1][P118]“齐,必变食。”[1][P116]

这一番话是《乡党》篇中关于饮食的表述。其大体意思是: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应当吃食的时候,不吃。不是按照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虽然是糙米饭,小菜汤,也一定要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时候还一定要恭恭敬敬,好像斋戒了一样。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时的饮食。

孔子非常重视饮食礼仪。在饮食之前,提出要“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1][P118]在孔子眼中无论食物是否丰盛,哪怕是糙米小菜汤,也要按礼必祭。“齐,必变食”[1][P116]是说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饮食。其次,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视。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P117]的美食观点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影响,被历代美食家所传承,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表面看来孔子对饮食要求苛刻,其实在孔子看来,对饮食越是讲究越符合礼的要求。连续的13个“不食”,名列前三者为变质不食,变色不食,变味不食,表明孔子对饮食安全十分重视。再次,饮食严格按礼制要求规范自己行为。“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1][P117]不是吃饭的正常时间,生肉割得不符合祭礼或者分配的不合尊卑身份,没有配置应有的酱物。这些不符合礼要求的事,不做。遇到上述情况都不吃。孔子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的践行着礼的要求,规范自己。“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不撤姜食。不多食”[1][P117]孔子看来,食物吃还是不吃,吃多吃少都是有讲究的,必须按照礼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注意饮食健康。“食不言”[1][P118]指吃饭的时候不交谈,讲话会影响到食物的咀嚼和消化吸收,“不言”还可以避免因吃饭时说话而发生的意外事故,例如喷饭.孔子“食不言,寝不语”的箴言早已写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内务条令》,对于集体生活来说,这不仅出于礼貌的要求,也是讲究卫生确保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维护集体生活良好秩序的客观要求。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把请吃饭作为联络感情、沟通交流的工具,但是如果在公共食堂,住的是集体宿舍,“食不言,寝不语”的礼节仍然是必须坚持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1.

[2]朱黎辉.孔子礼学思想及当代价值[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3):376~379.

[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1.

[4]李泽厚.论语今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

[5]赵又春.我读《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5:1.

猜你喜欢
论语礼仪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