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发泡餐具,消费者失语

2013-04-29 00:44梁鸿兴
中国财富 2013年7期
关键词:闹剧餐具禁令

梁鸿兴

媒体关于“泡沫饭盒禁而不绝”的报道在经历14年不愠不火的追问后,一纸解令为这种尴尬的执法局面画上了暂时的句号。不管是从政策给人留下朝令夕改的印象上,还是从多年环保领域的“白色污染”宣教里,这一变化多少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仿佛一场投入了巨额经费的闹剧。当然,类似的闹剧在眼下中国并不鲜见,就像每一座城市的道路都在循环挖建。

在这场比城市建设规模更浩大更关乎人身健康的闹剧中,上期《中国财富》提出了公众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究竟该相信谁?这关系到科学严谨性,也关系到政策规范性。14年前,国家禁令痛陈发泡餐具问题:生产环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使用环节产生有毒物质,弃之难以降解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回收处理难度大。14年后,政策解禁辩解发泡餐具可行性: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标准;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可以节约石油资源,降低原料消耗。前后比较,如今不规范小作坊数量依旧不少,消费者不当使用习惯未变,市场回收热情不高,社会环境未见显著变化的时候,政策180度转弯,到底是利益驱使还是市场需求作祟?

当搬出国际惯例为解禁政策理由时,我们更应该尊重一贯倡导的“立足中国现实情况”说。既然解禁者强调,依规生产和合理的使用是安全的,我们是不是从现有的公众普遍关心的产品质量隐患和半瘫痪回收体系入手,首先在这一层面与世界接轨方为上策?国人不是不相信科学,只是不相信在一个监督疲软,信息不透明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出现“科学”的奇迹。正如近年来在多个城市呼之欲出的PX项目,德国有、美帝有、日韩也有,可唯独在中国被企业神秘化,官方敏感化,最后才是民间妖魔化。14年前,高调出台禁令,14年后低调开启解禁,前后是否做到了公开透明,在公众平台有充分论证?如果没有,谁为主管部门保证,那份450万元的“公关合同”没有发挥利益勾兑作用?

猜你喜欢
闹剧餐具禁令
潮细胞
风油精引发的闹剧
看餐具,识鸟喙
一出小闹剧
wasara纸餐具——环保不简单
Graft: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
避免发生一场闹剧
解码郑州“加床禁令”
欧盟通过纺织品使用NPE禁令
禁令何以熄不灭“炒状元”那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