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遥
6月刊《中国财富》推出了封面报道《反观壹基金》,用了很多的篇幅来讲壹基金的故事。媒体朋友如此高度地关注壹基金,背后是对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热忱,以及对中国民间社会发育的高度关注。
不过,如若不是此次芦山地震,壹基金作为中国民间社会的一员,并不那么经常地被关注到。而无论现在是正观还是反观,对于机构自身而言,反而恰恰是不观的时候最重要—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以救灾为例,在灾难之中,能否最快地动员起专业救灾组织、爱心企业和志愿者,能否最短时间奔赴灾区,能否最短时间运输救灾物资,能否最快完成灾情评估并发放物资,能否调集人手确认物资发放到个人,能否在最紧张的状态下依然保证采购和财务流程的有条不紊,看起来都是紧急状态下的反应,但功夫都在台下。
相对于特大灾难,在日常的中小型救灾之中,在上述流程中稍微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似乎并没有影响。常规灾害的救助几乎没有外界的关注,尽管这些灾害对当地居民而言实际上并不小。但是,2012年壹基金71次默默无闻的救灾,在实践过程中对400多支民间救援和救灾队伍的协调与磨合,参与的个人和机构不断用理想主义的目标要求自己,面对捐款人的信托,在专业救灾和财务规范上不断进取,是在这次芦山地震中交出答卷的基础,没有临阵磨枪的投机,也没有临时抱佛脚的运气。
所以,在绝大多数无人围观的时候警醒地自我完善,决定了机构是否经得起变化无常的历史考验。银行家亨利·杜南1859年发心、1863年发起的国际红十字会运动,埃格兰泰恩·杰布于一战期间发心、1919年发起的救助儿童会,以及福特、洛克菲勒等很多国际著名的基金会都在和自己的赛跑中坚持了下来,而还在幼年期但有着后发优势的本土民间基金会,更应在不观时坚守本分,笑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