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胆囊炎中医药消炎利胆体会
随着人们物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及其一些综合因素的影响,胆囊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现已成为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胆囊炎,在中医文献里,虽无胆囊炎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的“胁痛”、“胆胀”、“黄疸”等病范畴。中医是以辩证为前提,所以胆囊炎一病,根据中医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病”,两者虽然名称不同,但殊途同归。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20多年来,潜心研究胆囊炎的中医药治疗,根据临床经验所得,从中医内科的角度予以阐述如下。
病机演变过程
胆囊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引起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胆囊结石的患者,都有慢性胆囊炎存在,慢性胆囊炎可以是急性胆囊炎发作过后的后遗症,患者在一次急性胆囊炎发作过后,不可避免地发展成为慢性胆囊炎。然而,实际上多数急性胆囊炎是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有相当一部分慢性胆囊炎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以前从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是在初次发作时,误以为是胃病,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而未予以根治,演变成慢性,在反复发作的胆囊炎患者中,约有70%的伴有胆囊结石形成,临床所见,部分患者是因误治,或以胃病治疗多年无效,就是这个原因。
中医药治疗原则及思路
胆为六腑之一,其生理功能是以“通”为用,必须把握以“通”为“治”的原则,胆囊炎的病理机制是因于“气滞、湿阻、血瘀、热结,四者互为演变:“气机郁滞排泄不利,湿热内闭排泄受阻,瘀血停滞胆道不通,热结久留煎熬成石”;所以辩证用药必须在“通腑泻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其总治则,应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通腑泻下,行气止痛,为其治疗无法,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故古人有“腹泻一次,痛减一分”之理论记载。
根据多年的临床摸索,笔者总结出二十八字治疗经验,即:攻里通泻为先导,清热利湿为必要,理气开郁不可少,排石药物要及早。
方药组成及疗效分析
消炎利胆口服液(由本院制剂室1993年~1994生产):金钱草30g,茵陈蒿20g,柴胡10g,广木香10g,赤芍药20g,生大黄9g,郁金10g ,姜黄10g,黄芩10g,甘草5g。
配制方法:将上药(除大黄外),加水适量,煎其有效成分,取汁混合,加入生大黄微煎后,再煎浓至750ml,静置后过滤,加入0.2%苯钾酸钠适量,分装于250ml盐水瓶内,100℃高温灭菌,制成此口服液的目的是,便于患者服用方便。
疗效分析:本方剂中的金钱草、茵陈蒿具有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的作用,使肝内胆汁排泄增多,奥狄氏括约肌松驰;同时配柴胡、郁金、姜黄、赤芍药、甘草等缓急止痛,有效降低奥狄氏括约肌的紧张度,以上双重作用,促使胆汁排泄增加;生大黄、广木香作用于胃肠,促进胆道的濡动,加速胆汁的分泌,故认为,消炎利胆口服液中,各药之间有其协同作用,而有利于胆道炎症的消退,还可促使胆道结石的排出。
消炎利胆散:用上方5倍的量,研成细末,每次用量10g,开水冲泡约10分钟后,加入少许白糖,或蜂蜜调服,2~3次/日,巩固治疗,本方经临床千余例胆囊炎、胆囊泥沙性结石观察,服后可见明显效果,疗效确实可靠,未有发现不良反应,坚持服用2~3个月,可达治愈的目的。
注意事项:①本方为苦寒之品,年老体弱者不宜久服,或服用时加入少许蜂蜜调服,或做成蜜丸,以图缓治。②服用本品后,大便1~2次/日为正常,若大便日>2次/日,或出现腹痛不适,上方大黄减量至6~8g为宜。③本方用于胆囊泥沙样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满意,可采用水煎剂,不需要特别忌食油荤食物,一般7~15天左右,可排出泥沙样结石。
典型病例
患者,女,55岁,本县黄粮镇高华村人,患者形体稍胖,经常右上腹部及剑突下隐痛,腹胀、嗳气、呃逆,时有厌油腻食物,大便干结,小便黄,痛甚时则感右肩胛处有胀闷感,呈反复发作,疼痛加重时,在当地以胃炎治疗,症状减轻,时而反复,迁延2年有余,2008年6月,在宜昌女儿家中,因食油腻食物后,突发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急送宜昌某医院急诊,经B超检查提示:胆囊肿大,胆囊泥樣结石,填满型,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随即回家,经友人介绍,邀笔者诊治,脉诊合参,拟以消炎利胆方2剂,水煎服,自感腹痛,腹胀减轻,大便1天2行,精神转佳,患者不愿手术,要求保胆治疗,故拟上方加鸡内金20g,焦山楂20g,山甲珠5g,以助消食导滞,化石排石之效,5剂的量,共为细末,次服10g,蜂蜜调匀送下,嘱患者适当配合脂餐,服药2个月余,经本院及宜昌某医院,两次B超复查,胆囊内已无泥沙样结石。
讨论
综上所述,胆囊炎临床上可以痛、吐、热、黄,相继出现,但胀痛为四者之首,其痛因以气血、湿、食及情志,气候等为其发病因素,引起肝胆气滞、湿热蕴结,久郁不通,胃肠气机逆乱,郁、结、热、瘀,互为因果,胶滞难解,而致慢性炎症。
临床所见,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绝大多数并存,根据现代医学观点,必须抗菌消炎,故中医用药亦是如此,“疏肝利胆,清热利湿,通腑泻下,行气止痛”正体现这一法则,所以中医药也具有抗炎,抗感染作用。因为炎症消退后,胆道通畅,胆汁流通而不瘀积,不利于新的结石形成,或原有的结石增大,再者,由于炎症消退,胆道相对增宽,有利于结石的排出,故本人认为,首先是消炎,其次是利胆,通过胆汁由上而下,的“内冲洗”的作用,炎症消退而结石排出。
本病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腹痛加剧,要密切观察是否排石反应,也可能是一个由“静”变“动”的过程,在发作期间,可因势利导,采用理气,清热、利胆,解痉等治疗,往往可收到较静止期高出20%~40%治疗效果。对老年人及其特殊群体,胆道感染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者,伴随症多,容易演变或变生它症,不可忽视。此外,老年人多有肝阴不足,在应用本法则时,常佐以养阴药物。
对于慢性胆囊炎,伴有结石的患者,只要不是发作期,在用药的同时,本人认为,可以食油荤食物,以加速分泌胆汁,可达事半功倍之效,不可拘泥,但只要大便通畅,就不会产生疼痛,这是从数例结石治疗中获得的启示。
急性胆囊炎,病程短,多持续数小时,大约70%~90%的患者,急性症状可以控制,预后良好,若调治不当,容易复发或演变成慢性炎症,对于临床症状消失后,应当经B超或胆囊造影等检查,证实炎症,完全消失后,方可停药。
参考文献
1周世兴.胆囊炎中医诊治心得[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8(12):11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