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2013-04-29 00:44冯蕾
收藏·趋势 2013年7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百草德性

冯蕾

雷诺阿曾说:绘画不是供观赏,而是要和它一起生活。在德泮的画廊中,每一件作品都带给我们预见未来的一种揭示。实际上,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全馆师生的老师,它们教给我们文明意识的进化、表达以及全新的视野。

回首画廊的前世今生, 有三种迥然不同的画廊概念。在16世纪的西方,人们开始将搜集到的美术作品陈列于府邸的回廊,这是作为艺术品装饰的画廊;自19世纪以后,开始有作为鉴赏美术作品的公开陈列场所的画廊,其规模比美术馆小,但更具作品或艺术流派的针对性;此后,作为艺术家和收藏家相遇之地的画廊也就应运而生。

“德泮素质教育未来教育馆”在北京的降生就试图兼具这三种概念。德泮的文教模式发端于台湾的道禾实验学校。“道禾”意味着顺应自然引导禾苗般的学童。道禾采纳一种为学童提供全面教育的学校式的教育形态,而德泮素质教育未来馆则采用一种面向社会的教育形态,把教育理念延伸到家庭教育、课外教育乃至于各种年龄的学习者。两种教育形态互为表里,彼此补充,践行着一以贯之的精神。

在“德泮”中,我们不仅仅看到的部分有书店,自然而古朴的环境,还有为家庭主妇们准备的美食学习馆,最重要的部分则是艺术展示空间,呈现具有收藏价值的美术作品,同时墙上的一幅画,就是悬挂一个思想,伴随着未来馆不断更新的主题活动,也将呈现表达不同感受和意向的美术作品,使之成为我们可以安顿心灵的空间。同时,画廊是教育空间重要的一翼,当空间设计以自己的结构诉说时,画廊也在用线条和色彩轻声呢喃,等待着大人和小孩们的聆听,等待着他们亲自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

“德泮”最近两个月展示的展览就是由北京著名艺术项目策划人,前CIGE项目总监APPLE(耿菁华)策划,展览名为“百草集”。展览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特色,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展览的未来某一种更恰当的形式。

“百草”泛指各类草本植物。“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实成”。这段出自《庄子-庚桑楚》中的词句描述了在自然的规律下春华秋实声场的韵律与喜悦。展览是关于春和初夏的讯息,围绕着一草一木展开。展览邀请了7位艺术家,来阐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花花草草。虽然艺术家们风格迥异,却无法遮蔽他们内在的相通。

《诗经》中也时常出现用普通的植物来寄托情思的诗句,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又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平常的野菜在这里仿佛都有了前四万绪。好的诗作都带着直白,好的艺术同样出自坦然。

中国古时“直心(本心、心中的觉、良知)”写成一字“悳”,其后将一个人做人处世,凡事“遵从直心”表达为“从悳”而写成“德(徳)”。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的德性是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往不利。“泮”,从水,形容水盛大的样子,远自西周时代,就指天子诸侯举行宴会或作为学宫的宫殿,也称泮宫,实为我国最早的学堂。“德泮”两字意味着素质教育未来馆是要秉持上善若水的精神,修养自身的德性,以人教育人,用心真挚,培养德性如水的学堂。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老子说人乃至世间万物最初的生机都来自于“道”,而积聚、蓄养生机的力量则依靠“德”。依赖道的生养和德的抚育,才有人和万物的形态和功用。

中国艺术的未来一定不是只有画廊圈和艺术区形式中展示,在经济泡沫消散过后,疲惫的我们真正需要的心灵栖息之地,也许就是平常心的与生活结合得天衣无缝的艺术,而我们还是需要展示空间的,那么将赏心悦目的艺术与教育相结合,让更多人用平常心去接近它们,是每个艺术人都想做的一件有未来感的事。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百草德性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柳亚子书法
神农尝百草
上善若水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上善若水(之三)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上善若水
神农尝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