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史特征浅析

2013-04-29 16:46陈兵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3年7期

陈兵

摘 要 《马丁·盖尔归来》、《奶酪与蛆虫》、《蒙塔尤》一起号称微观史学的“三大代表作”,在现代社会,微观史学蓬勃发展,蔚为大观,已经成为史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微观史学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文学性和史学性的结合,本文将以《马丁·盖尔归来》中的贝特朗一角为例,进行分析,来印证这种特点。

关键词 微观史 文学叙事 史学叙事

《马丁·盖尔归来》大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大约1540年,年仅十四岁的马丁·盖尔和进入青春期的贝特朗·德罗尔斯成婚。可是,直达1548年他们才育有一子,不久马丁离家出走。1556年,一个自称马丁的人来到贝特朗面前,她“搂着他的脖子亲他”,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因为财产继承问题,新马丁与他的叔叔皮埃尔·盖尔发生争执,皮埃尔由此怀疑新马丁的身份,怂恿贝特朗把这个骗子告上法庭,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就在法院即将确认新马丁是真实的丈夫的时候,一个装着木腿的人出现在法院大楼前,他说他的名字叫马丁·盖尔。故事由此进入高潮。

这则事件最早的来源于一位法国图卢兹法官科拉斯写的《一次难忘的审判》中,在他的描述之中,他把贝特朗之所以会上当受骗归结为“女性自身固有的弱点,很容易被男人的狡诈和心计所欺骗”。

而在《马丁·盖尔归来》作者戴维斯的描述中,贝特朗几乎从一开始就识破了阿诺的伪装。但她却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她可以借助他摆脱自己作为一个弃妇(既不是妻子也不是寡妇)的不稳定、不愉快的角色。相对于马丁而言,阿诺更温柔,更体贴,因而他“是她可以与之安度今生、相濡以沫的人……他也给了她爱的激情”。因此,贝特朗把阿诺需要知道的关于马丁生平的所有细节都告诉了他,并且让村里的其他人也相信这个人无疑就是她的丈夫。然而,当皮埃尔要控告阿诺时,贝特朗的地位重又变得岌岌可危了,因此她采取了一种很微妙的战略。她假装支持皮埃尔,和他一起起草了对阿诺的诉讼状。这样,如果皮埃尔赢了官司的话,他就不会报复她。同时,她又对皮埃尔的活动进行暗中破坏——当然这非常隐蔽,以致皮埃尔根本觉察不到——即在法庭上拒绝发誓说被告不是她丈夫。皮埃尔像科拉斯一样,也将她的反复无常归结为女人的弱点,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聪明的表演。

戴维斯这种打破传统的写法,显然不是传统史书写作应该有的笔法。传统史书不会大量描写人物心态,也不会把人物的感情变化带入书中。传统写作史书的方法讲究实证,讲究分析,追求尽可能高的客观性。而在戴维斯的笔下,可以说贝特朗是一个完完全全活生生的女性,她就是她,独一无二,与任何人都不同,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志。可以说戴维斯并不是在记叙一个事实,而是在创造一个故事。这种完全偏向描写的叙事手法,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历史写作的笔法,我们也就称之为“文学上的贝特朗”。但是,如果微观史只具有“文学上的贝特朗”的话,它自然不能被称之为史学。而之所以称之为史学,是因为它还有一个“史学上的贝特朗”。《马丁·盖尔归来》通过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许多当时社会的信息。就贝特朗而言,她之所以接受假马丁·盖尔作为自己的丈夫,有其作为女性的本性要求,欲望和依靠。但是,同时也有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当时新教教义正在法国广为传播,虽然阿尔蒂加的农民仍是天主教徒,但贝特朗可能已在内心接受了新教教义,认为“妻子在遭丈夫抛弃一年后就有了重婚的自由”。当然,在法庭上她不能明目张胆地这么说,她只能一口咬定阿诺就是马丁·盖尔。但私下里,她和阿诺可能都会根据新教的教义,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这就反映了当时欧洲正在流行的宗教改革对普通民众的影响,相对于那些大部头的宏观史而言,微观史来的更具体、更真实,而且由于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可能会得到与宏观史不同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微观史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而且,就连极力批评微观史的论者,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研究史学的方式为我们增添了数量可观的历史素材,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这也是微观史的最大可取之处了。正是基于微观史这种既文学又史学特征,所以,它拥有不同于一般史学优势。也正是由于这种优势,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微观史将会在史学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娜塔莉·泽蒙·戴维斯著,江政宽译.马丹·盖赫返乡记[M].联经出版公司,2000.

[2]福柯著, 李猛译.无名者的生活[J].国外社会学,第4 期.

[3]杨念群.新史学: 多学科对话的图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修订译本)[M].三联书店,2012.

[5]娜塔莉·泽蒙·戴维斯著,刘永华译.马丁·盖尔归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10级人文科学试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