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勇
摘要目的:研究对比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两种方法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低位直肠癌患者107例,按照患者自愿选择治疗的方法,将其分为腹腔镜组62例,开腹组45例。通过治疗后观察两组相关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情况。结果: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较开腹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恢复快、复发率低。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直肠全系膜低位直肠癌
近年来患直肠癌的情况逐渐增多,已经是消化道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位置在齿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之间,目前直肠癌在我国所占大肠癌的比例较大,在60%~70%[1]。目前腹腔镜辅助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肿瘤切除术中。现就采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两种方法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低位直肠癌患者107例,其中男45例,女62例;年龄26~77岁,平均553岁。临床表现症状,均有腹痛、腹胀、血便、肛门坠胀等。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肺疾病和合并肠梗阻等并发症,且均未行过腹部手术史。均经检查确诊,按照患者自愿选择治疗的方法,将其分为腹腔镜组(62例)和开腹组(45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准备(清肠、置入尿管等)均相同。麻醉方式均采用全麻。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辅助进行直肠全系膜切除。切入口选在脐下缘1cm,再建立气腹。在肚脐位置、两边麦氏点、右腹部位置进行钻孔,游离相关组织血管,清除肠系膜下淋巴组织,用钛夹或切割吻合器切断肠系膜下血管及直肠远断端。打开骶前间隙,切除将骶前脂肪组织和直肠。将远端直肠系膜显露后进行切除,离肿瘤下部4cm处切断肠管。离肿瘤上缘15cm处对肠管进行切除后,送检。将吻合器置入近端乙状结肠腔内和肛门,缝合切口,吻合肠管和端口。开腹组开腹进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对直乙结肠进行分离,待两边汇合后在对直肠后壁与骶前间隙进行分离,根据肿块位置进行操作。其他操作方式同腹腔镜组,用荷包关闭器及吻合器进行肠道吻合操作。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情况。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均数资料经简明统计学处理器20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临床指标比较: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腹腔镜组中有2例患者中转开腹例数。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和下床时间上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且无失访例数。腹腔镜组在手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5例(81%),开腹组为16例(356%)。其中腹腔镜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和肠梗阻2例,吻合口瘘2例。开腹组4例发生肺部感染,肠梗阻5例,造瘘口相关并发症(造口出血、造口狭窄)4例,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阴道直肠瘘各1例。随访期内,腹腔镜组复发率为65%,包括盆腔复发2例,远处转移2例。开腹组复发率178%,包括盆腔和吻合VI复发各2例,远处转移4例。两组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讨论
现在一般对于直肠恶性肿瘤的处理时都会运用腹腔镜,因为在以往的临床应用中已证明了其安全、高效的特点[2],但对于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应用时还未得到广泛认同。本组研究也表明,腹腔镜组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和下床时间上均优于开腹组,效果明显,说明此术应用在治疗低位直肠癌上治疗效果明显,恢复快,不良反应率和复发率低,但仍有2例患者中途转为行开腹手术。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盆腔过小、局部粘连严重、肿瘤体积太大,肿瘤发展至阴道后壁腹腔镜观察困难,分离解剖不太容易进行实施[3]。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采用手助或机械手辅助进行操作,可提高成功率,尽可能保留患者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优点:①创口小,疼痛感轻微,小的创口可尽量的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活动,利于创口恢复,肠道功能同样能较愉恢复;②在手术中有内脏影响小,一般不发生牵拉,可防止感染。这些因素保证其应用于低位直肠癌时能使其患者恢复更快,术后复发和并发症减少。对患者的身心康复都能良好的保证,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
参考文献
1陳冬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外医疗,2011,7(11):15-16.
2吴宝音,于海洋.腹腔镜治疗低位直肠癌43例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10,9(13):124.
3王永兴.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肠胃外科杂志,2010,7(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