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景点翻译

2013-04-29 00:44车欢欢罗天
考试周刊 2013年77期
关键词:互文性

车欢欢 罗天

摘 要: 互文性理论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本理论,可分为微观互文性、中观互文性、宏观互文性三类。其中宏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与情景或文化之间。情景互文性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情景互文性,分析了蒙古包、如意湖、胜象宝塔等旅游景点的翻译个案。互文性理论视角尤其是情景互文性视角对旅游景点的命名和翻译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互文性 情景互文性 旅游景点翻译

一、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涉及文本的意义生成、文本的阅读和阐释、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中的重大问题[1]。

互文性理论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文学理论家、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提出。她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对其他文本的转化和吸收。继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之后,又有不少文学理论家对其进行阐释,如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蒂费纳·萨莫瓦约(Tiphaine Samoyault)、热奈特(Gérard Genette)、里法泰尔(Michael.Riffaterre),等等。互文性概念在文学批评和语言学领域都得到了应用,也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2]。由于互文性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免带有模糊晦涩的特点。笔者试图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来对互文性进行归类,并运用这个分类体系对旅游文本的翻译进行研究。

二、互文性理论及情景互文性

要真正理解互文性,将互文性理论恰当地运用于翻译研究,我们必须对互文性的分类有清晰的认识。然而,互文性的分类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个阵营的学者关注互文性,一是以Kristeva,Riffaterre为代表的符号学研究者,二是以Fairclough,Devitt,Lemke为代表的话语分析和批判性语篇分析的研究者。由于翻译研究与后者的关系更紧密,笔者首要讨论第二类学者的分类。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区分一般都停留在文本互文的层面。主要区分了文本内各部分之间存在的指涉关系,以及文本和文本之间的引用、改写、吸收、扩展。然而,我们还可以研究文本和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互文关系。这就是广义上的互文性。笔者认为互文性可以主要按照互文发生的场所及所起的作用大小来划分,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类。

微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内部,包括指涉互文性(referential intertextuality)和副互文性(paratextuatlity)。它们的作用是增强文本的价值,但是如果去掉其中某一个,或者换用其他表达方式,则同样也能达到目的。

中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与文本之间,包括结构互文性(architextuatlity)、元互文性(metatextuality)和超互文性(hypertextuality)。这些互文性是文本存在的重要条件,如果缺少,将会影响到文本的目前的效果和价值。结构互文性包括连科(Lemke)所说的四类互文性:语类互文性,以语类归属作为基本标准;主题或话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如具有结构上的类同关系或相似之处;功能互文性,涉及目的目标的相似性。

宏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与外部环境之间,包括情景互文性(situational intertextuality)和文化互文性(cultural intertextuality)。这类互文性既是当前理解文本的必要依据,又是文本的将来继续存在的重要条件,它决定了文本目前和将来的效果和价值。情景互文性指文本与当前所在的时间空间的相互指涉关系,脱离了当前情景,文本的意义无从解释或理解。文化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文化知识的相互指涉,包括該文本创作时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及作者与读者(阐释者)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状况、生活阅历等互文因素。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符号,与语境密切相关,而研究语境最多的是社会语言学派。它的最早创始人人类语言学家马林洛夫斯基(Malinowsk)在1923年提出并阐述了语境。Malinowski把语境分为两个层次: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他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语境从小范围来讲,可以指即时的话语环境,其中包括语言环境(如上下文,词语的搭配)和非语言环境(如交际环境,背景知识等);从大范围来讲,语境就是文化语境,包括人类共享的普遍知识、价值取向和民族、社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

然而,马林洛夫斯基强调的是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的重要性,忽略语言对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反作用。例如,有些情景在语言中被描写、保留、传播开来,甚至从一种语言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继而在一定程度的累积之后,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又构成了其他文本赖以存在的语境。由此观之,文本和语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我们从广义上的角度看待互文性,就可以把情景、文化都看做是文本,那么情景互文和文化互文便可以进入我们的研究领域。

笔者重点讨论情景的特点和重要作用。与文化互文性相比,它具有偶然性、具体性等特点。情景互文性有时甚至是一次性的,即只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空间才存在。情景互文性的多次累积便逐步演化为文化互文性。微观和中观互文性一般只涉及文本和语言本身,而情景互文性一般涉及语言和非语言表意符号之间的指涉关系,如文本与音乐,文本与雕塑,文本与其密切相关的舞蹈等。文化互文性强调文本与抽象的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有的文本不必有显著的文化互文性,例如纯科技文本。有的文本离开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便失去了意义。例如《尤利西斯》,如果离开其都柏林的文化价值体系,便得不到很好的阐释。下文运用互文性理论,特别是情景互文性对旅游景点的翻译进行研究。

三、情景互文与旅游景点翻译个案研究

例1:如意湖Good Luck Lake

此处所指的“如意湖”为承德避暑山庄里面一处景点,被翻译为“Good Luck Lake”,从语义的角度看似乎并无不妥。然而,“如意湖”其实是一座十字形小亭,并非真正的湖[3]。翻译人员出错,源于对该景点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造成了望文生“译”。换而言之,该处景点的中文名称与其实际内容之间虽然存在着强烈的情景互文关系,但是从中文名称的字面上看是隐含的,扭曲的,甚至具有误导性质,游客需要身临其境才能够理解景点的实际内容。如果采用直译方法,将“湖”译为“Lake”,那么目标语游客将很难重建这种情景互文关系,特别是目标语游客不在现场,读到这样的景点宣传资料时更容易受到误导。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在译文上真实反映景点的内容和功能,真实反映出译文文本与该景点之间的情景互文关系。那么,如意湖的英文名称可以译为Ruyi Pavilion或者Good Luck Pavilion。

例2:蒙古包Yurt

从语义上讲,蒙古包的英文确实是“yurt”,这是由文本的文化互文性决定的。然而,此处的“蒙古包”却是承德避暑山庄里面唯一的集就餐、住宿、娱乐于一体的场所,不是蒙古游牧民族居住的,用毛毡或兽皮搭起的圆顶帐篷[4]。该景点译为Yurt的原因在于译者认识到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互文性,但忽略了它与该景点之间的隐含的相互指涉关系。为了让目标语游客能够在译语文本和旅游景点之间建立起情景互文,译文建议改译为“Yurt Hotel”。

例3:花港观鱼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花港观鱼”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大多数的英语导游词,包括外国人编写的,都把“花港”译为 Flower Harbor。这种英译从字面上看并不存在问题。但是,该景点所在的花港公园从古至今都没有过任何港口。查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在杭州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名‘花港。宋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名之为‘花港观鱼”。因此,“The China Guide Book”(Kaplan & Keijzer,1982)中的“花港观鱼”的英语译文为 Viewing Fish at the Flower Stream(Huagang Guanyu),这种翻译还原了该旅游景点的情景互文。

例4:胜象宝塔Shengxiang Dagoba(原译:The Shengxiang Pagoda)

胜象宝塔,俗称“白塔”,据《江夏县志》记载,胜象宝塔系元代威顺王世子之墓,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整个塔身用白沙石叠砌而成。高约8米,座宽约6米,周围刻有云神、水兽等图案,是我国元代喇嘛教的珍贵文物之一。

The Shengxiang Pagoda The Shengxiang Pagoda is also called the White Pagoda.“Jiang Xian History” says that it was the tomb of the Weishun Wang Shizi of the Yuan Dynasty. It was built in the third year of Zhizheng of the Yuan Dynasty (1343). The whole body is built of white stones.It is about 8 meters high and 6 meters wide, with engraved immortals and beasts all around it. It is a precious Lamaism relic of the Yuan Dynasty.

这篇旅游文本取自于黄鹤楼公园,尽管短小,但译文仍然存在许多错误。我们主要讨论情景互文的问题。如果亲临该景点,就会发现“胜象宝塔”实际上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宝塔(pagoda)有许多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材质,例如木质的、砖质的、石质的,等等。而舍利塔(dagoba),状似宝塔,但与宝塔又有不同:其一,形状上有区别,舍利塔是单一的圆形结构且上面带有金顶,而宝塔是多层的金字塔结构;其二,也是最重要的,舍利塔是喇嘛教的象征[5]。 因此, 这个8米高的白色宝塔状的建筑是舍利塔,它正确的译名应为“Shengxiang Dagoba”。

例5:桃花涧The Peach Blossom Valley(原译Tao Hua Jian,The Peach Blossom Creek)

桃花涧是广州白云山新近开发的一个以观赏桃花为主的景点。这里一条小溪蜿蜒叮咚, 两岸遍植桃树,以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构思主题, 散发出幽幽情怀,宛如置身“世外桃源”之中。可以看出,该景点名称中“桃花”包含双重互文关系,一是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文化性指涉,二是对该景点的情景指涉。因此,翻译时尽量考虑这种互文关系的恰当再现,“桃花”应以译为“Peach Blossom”为佳。景点名称中“涧”具有较强的情景互文,指一条蜿蜒叮咚的小溪。而英文中Creek 指的是 a long narrow area of water that flows from the sea, a river, or a lake into the land.小湾、小港,或是 a small narrow stream or river.小河、小溪。通过 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 英国语料库)查询,随机出现的 50 个例句中,creek 所出现的例句大都与海湾有关 。因此,Creek 不符合旅游景点的情景互文。OED 中“valley”一词的释义是“an area of land between two lines of hills or mountains, usually with a river flowing through it”,结合旅游地的情景,用“The Peach Blossom Valley”翻译“桃花涧”即可。

从以上个案所涉及的旅游景点名称可以看出,在所有旅游文本中,情景互文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文本与景点的情景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失去了所指向的旅游景点,旅游文本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其意义难以显现,其价值必然大大减少。没有旅游文本的存在,就少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旅游景点的价值难以凸显,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可。所以,旅游文本既存在于旅游景点的情景之中,又是对整个旅游景点情景的指涉。旅游文本的情景互文性可以有差别性,游客的每一次到访,都是旅游文本的情景互文的再现和强化。因此,对情景互文的恰当再现,就是翻译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然而,这种情景互文性在字面上的表现方式,很多时候是十分明显而确定的,有时却是隐含的、歪曲的,甚至具有误导性。例4中,“胜象宝塔”这一旅游文本中的“宝塔”,从字面意义上看,文本并没有清楚交代该处供奉喇嘛教圣物的舍利塔这一情景互文,因此在翻译时,可以采用其下义词“dagoba(舍利塔)”忠实反映其情景互文。 例1的旅游文本“如意湖”,从字面意义上看,很容易误导游客对其情景互文性的理解,翻译时应该纠正,译为“Good Luck Pavilion”,为目标语游客还原其情景互文。例2也是如此。

四、结语

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探讨旅游文本的翻译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源语文本所蕴含的互文关系。在这个理解过程, 译者需要通过互文性标志搜寻先期文本, 查找值得借鉴、佐证、参考的资料,经过反复的对话、指涉等过程, 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从微观到宏观的某种互文,或者某几种互文。在分析研究这些互文关系的基础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策略重构文本的互文关系。特别是旅游文本与情景的互文关系更是一个需要译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只有译文正确地建立起与情景的互文关系,才能让目标语游客充分认识目的地景点的关键内容,才能满足他们对于旅游文本功能的期待。

参考文献

[1]Bsail. Hatim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71-73.

[3]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李再侠,王淑玲. 旅游景点翻译应注意的问题——也谈承德避暑山庄景点翻译.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2008(3):65-66.

[5]陈张帆. 武汉旅游景点翻译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J]. 2009(3):21-23.

猜你喜欢
互文性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互文性与身份建构研究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互文性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及其翻译策略
互文性综述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