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纳
教学情景的创设,在美术鉴赏课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和多媒体等方式创设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显著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应该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
一、用形象的道具创设情境
这个“道具”就是浓缩了的“场景”。它可以是某一个小舞台,也可以是某一个小区建筑模型的沙盘,还可以是缩小的山峦河流,甚至可以将一个不太大的实物直接搬到教室里来,成为真正的实景。这样就可以以小见大,使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在上陶瓷鉴赏这节课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几件能代表不同地域特色的瓷器搬到了课堂上﹙特别是能代表我们禹州钧窑的瓷器﹚,先让学生去用手触摸,用眼去观察,然后让他们通过比较去发现它们的不同。当将这些精美瓷器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哎哟,真漂亮”﹗这时教室里的气氛立刻高涨起来,激发起了学生们进一步去探究瓷器的欲望。事先通过这样的实物情境设置,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展开欣赏,同学们自始至终都保持一种兴趣去学习。
二、用精美的范作创设情境
美术是视觉艺术,一件好的美术作品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情感就会产生共鸣。诸如小型和中型雕塑、工艺作品、教师的示范画。如果在材料的使用上,使人产生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感觉,就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逼真的音像创设情境
1.用音乐创设情境。音乐与绘画被称之为姊妹艺术,他们同出一源,都是表达人类心灵的产物。由于音乐的抽象和抒情性,因而使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够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择风格相近的音乐来增强气氛,但要注意旋律,节奏的快慢、舒缓、情绪的悲壮、激烈、浪漫,国内外风格的差异等。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去鉴赏、塑造美术形象。通过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选配特效音响,如名人讲话录音、枪炮声、风雨声等,产生如雷震耳之感。
3.精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录像资料,逼真地再现特定事件的真实场景。比如在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我通过多媒体向大家播放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段视频资料时,毛主席那铿锵有力的宣言立刻给同学们凝造了一种如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同时再结合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同学们确实感受到画面给大家带来的美感和真实感。
四、用生动的角色创设情境
1.由教师扮演角色,间接将学生导入情境,如在讲解京剧美术时,教师在京剧曲牌音乐中身着绘有京剧脸谱的体恤衫边唱边讲,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效果极佳。
2.由学生扮演角色直接进入情境。如在鉴赏《最后的晚餐》时,选十三名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定格”模拟最后的晚餐的具体细节,“情境”由此而生,平面的形象迅速地转化为三维空间,使学生直接面对,加强了视觉冲击力,增强了震憾力,达到了“不求真中假,但求假中真”的效果。
五、用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创设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语言由于教师自身气质体验的不同,会出现教学语言不定性。教师的语言应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能使之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将情感融入教学,要求教师针对教育对象,教材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六﹑用端庄准确的体态语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本身的教学激情流露外,还需要灵活运用教师自“体态语”来组织教学。“体态语”或曰“非语言”,主要指教师的脸部表情,眼神、手势、姿态、服饰、发型、人际距离等。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借以传递相关信息,暗示对与错,提示清晰与模糊,衔接引导与深入,既可以让学生恍然大悟,也可以让学生发出会心的微笑。
七、用文学作品创设情境
绘画与文学,同根孪生。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都能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想象,凝造出一定的意境,让文学语言表现的形象呈现于同学们想象的空间中,让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
上述诸方面需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交错运用,综合运用。创设情境的美术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以情感为主线,强化了教学效果,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手段;二是有了一个好的导入,这是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活动的起点;三是推出大小不一的课堂高潮,这是美术教学的热点,是学生通过审美教育,达到情感表现的爆发点,高潮过后学生就会过目不忘,铭刻在心;四是拓宽了教学空间,追求美术教学的整体、整合效益,达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化。
(责任编辑 付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