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瑞
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的最突出特点是改变了平铺直叙、满堂灌的倾向,促使学生很快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由无意识记转为有意识记。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消除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等弊端,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能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景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问题情境理念引领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体现学习的趣味性,展示数学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根据所授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特点,教师如果能在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扩充自己的思维空间;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潜力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
3.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数学学习的保证。在课堂教学空间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积极合作,主动探究,打破呆板的学习空间。其次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朋友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较为开放的、张弛有度的教学气氛。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
1.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2.要体现层次性,满足每位学生。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3.要具有探究性,发展学生思维。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兴趣引用法。课堂问题设置中,兴趣引用法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着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问题的设置,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一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调动起课堂的学习气氛。这一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与学生以及家长充分地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2.实际运用法。小学数学的课堂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实际上应用。因此,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可以由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一定的问题,从而引出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的。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结合实际的掌握所学到的知识,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激发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游戏设置法。在小学生中,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将游戏与课堂问题设置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也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更都的知识。但在我罔目前的教育环境中,由于受空间以及物质的限制,游戏设置法在很大程度上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而在游戏设置法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仅加深,更在一定程度上使师生关系达到了一种平等的地位。
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将问题分成若干个角色,分别由不同的同学进行扮演,从而能在扮演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角色扮演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学生学到知识,但在课堂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却很难运用到全部学生中来,这也是其局限所在。
(责任编辑 付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