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它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很关键的。基于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以所学篇目为基础,分类整合相关的作品,指导学生扩展阅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分类整合、扩展阅读的关键是确定好阅读基点与分类方法。我指导学生分类整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整合同类题材的作品
有许多同一题材的作品,往往因为写作主旨及文体的不同而使文章的写作侧重点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如果能从题材角度进行扩展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如学完《荷塘月色》,我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并扩展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这些作品题材相同,都是以荷为描写对象,其中心却迥然不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黑暗笼罩全国之时,作品主要反映作者极度苦闷,要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境,因此作品中着力描绘荷塘幽静宁谧的景色,以衬托作者内心欲罢不能的彷徨苦闷。而《爱莲说》的主旨是论述自己对荷花的热爱,因此文章对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特征给予了拟人化的描述。《芙蕖》的主旨是为了说明种植荷花的益处,因此它侧重介绍荷花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特点。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则选择了“荷花的种植生长过程”为文章材料,是为了通过荷花来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
通过同类题材作品的扩展阅读,使学生们了解由于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文体不同,即使是描写对象相同的文章,它的写作侧重点也会不同。同时学生还认识到题材的运用、描写对象的确定、描写方法的选择,都是为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服务的。
二、整合同一文体的文章
这一整合的目的是领会同一体裁文章的异同。教读游记散文《雨中登泰山》时我让学生向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同文体的文章做扩展阅读,像《一段最古的长城》《世间最美的坟墓》等。指导学生对它们的写作内容及写作手法进行比较,在扩展阅读中学生明白了《雨中登泰山》重在记游,它以时间进程及空间转移(即游踪)为线索,展现了雨中泰山特有的风貌;《一段最古的长城》虽也对大青山的风光进行了描绘,但它的着眼点并不在记游,而是以记游为出发点,以史论为落脚点,写大青山是为追述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矛盾斗争与文化交往,从而赞颂赵武灵王的业绩;《世间最美的坟墓》则是通过对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的描写来展现托尔斯泰崇高朴素的品格。
通过这一系列的扩展比较,学生能较全面地认识游记散文的特点,那就是适用范围广,作者回旋挥洒的余地大;就内容而言,它既可以写景抒情,又可以议论考证。
三、整合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
这一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及艺术风格。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尽情渲染主人公苏比的悲剧命运,让人在笑过之后不觉会心痛。小说中还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又发人深思的故事结局,揭示了是非颠倒的美国社会现状,从而显示了欧·亨利小说的独特魅力。为了让学生对欧?亨利小说的笔法有更深的了解,我向学生介绍了《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结尾同样出奇制胜——丈夫为了给妻子买梳子卖了自己心爱的金表,而妻子为了给丈夫买表链剪掉并卖了心爱的长发,我们从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中既感受到了人间真情,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
分类整合、扩展阅读还可以从“以节选为基点向全篇扩展”“以修改稿向原稿扩展”等方面入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类整合、扩展阅读的尝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欣赏作品的能力均有了提高,视野也得到了拓展,同时还学到了许多写作的知识。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