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辛 彭玉清 刘洋 杨婷
【摘 要】本文对亚健康失眠的概念、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论述亚健康失眠肝郁致病及从肝论治观念,提出亚健康失眠的诊断要点及中医治则方药。
【关键词】亚健康失眠;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论治
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表现为机体上无明显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活力降低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种种症状,如疲劳、疼痛、睡眠障碍、焦虑或抑郁不良情绪等1。失眠是亚健康常见的临床表现,故将以失眠为主的躯体亚健康称为亚健康失眠,亚健康失眠是亚健康的亚型之一。由于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生活压力大、节奏加快,因失眠导致生活和工作困扰的人越来越多,从而造成社会危害。而目前简单按照失眠症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对安眠药和精神类药物依赖越来越重,此种情况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开始被关注,但是相关研究的报道并不多,本文拟对亚健康失眠概念、病因病机以及中药治疗诸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 亚健康失眠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亚健康状态是20世纪后医学界在WHO将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四维健康理念基础上建立的的医学新思维,比较传统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亚健康学在研究和干预现代常见的心身失调类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更加高度和优势。
失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的睡眠不足,一般包括睡眠时间、深度及恢复体力的不足。根据失眠发生时间的长短,分为一过性失眠和慢性失眠;慢性失眠因病因分为原发性失眠的继发性失眠,如果没有任何疾病的又称为非器质性失眠,有器质性病变的称为器质性失眠2。
亚健康业内有专家将亚健康失眠的诊断定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失眠,由此可见亚健康失眠涵盖的部分为慢性原发性失眠。但为什么还要有亚健康失眠的提法?首先,将失眠完全归于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尤其不足,因为失眠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病理问题,它包含了社会和医学多方面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因此仅将失眠简单归于神经系统的疾病是完整的。其次,现代社会失眠人群中的大部分为亚健康携带人群,或许多长期甚至是顽固性失眠多为亚健康失眠发展而成,有人做流行病统计调查显示亚健康失眠的高发人群为30岁-50岁,多为脑力劳动者,多属轻、中度失眠3。因此亚健康失眠不但是亚健康的亚型之一,也是失眠人群中的主要部分,长期反复将导致重度或顽固性失眠。
以上分析,说明亚健康失眠是在现代社会中失眠人群中占多数的独立存在,对这部分人群用亚健康失眠命名比用失眠命名更加清晰。亚健康失眠同时归属于亚健康学和睡眠医学两个领域,属于各自的亚种类型。从亚健康角度对失眠进行研究和干预,体现了中医形神合一理念,并推进了在失眠症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上的研究进展。
2 亚健康失眠病因病机
亚健康失眠中医属“不寐”,古代文献中有称为“目不暝”、“不得卧”,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亚健康失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亚健康失眠的病因病机为以下几点:
2.1 紧张压力:研究表明亚健康失眠多发于中年人群,这个年龄人群承受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最大,长期的紧张和超负荷体力支出,如不能及时休息和舒缓,可导致心身疲劳,中枢神经递质下降或异常,导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而致失眠4。中医认为,紧张压力导致肝失疏泄,肝郁化热,血不藏魂,扰动心神,而致不寐5。
2.2 过劳过逸: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体力支出过度,长时期在电脑前工作,导致脑疲劳和眼疲劳,睡眠不足等;过逸则为活动不足,白天多睡,导致晚上无睡意,难以入睡。劳力过度,损伤筋骨肌肉,久致肝、脾、肾亏虚;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脾阴血,久视伤肝,导致肝血亏虚。血虚失养则神无所依,阴亏阳浮水火不济,终致阳不入阴而不得眠。过逸则气血运行缓滞,神逸不用,心脑不健,不能敛神而失眠多梦。
2.3 体质因素: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决定了易患疾病的倾向性,现代中医临床观察发现阴虚、血虚、阳热体质的人群睡眠时间较阳虚、痰湿、血瘀人群为少,患失眠的比例较高。究其原因阴虚、血虚、阳热体质本身容易出现阴阳失调,阳不守阴;痰湿、阳虚、血瘀体质则多为阴盛阳不足,阳不出阴则欲暝。如《素问。口问》所曰:“阳气尽,阴气盛则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人格也是体质构成的重要部分,决定了思维方式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人格是个体形成的、特有的、根深蒂固的、缺乏弹性的行为模式,如敏感、易激惹、不自信等不良人格,多易患失眠。
总之,亚健康失眠多为体质气血失调或不足以及阴阳偏盛,加之环境压力大、过度疲劳、失于调养等原因,导致气机紊乱、气血郁滞、脏腑受损、阴阳失衡,终致心神被扰、心神失养,而致失眠。但是肝郁更为关键,肝郁既可以为外界压力紧张所致,又缘阴血不足之人由于肝失滋养,肝失疏泄所致,即所谓的肝郁易患体质。结合现代关于失眠从肝治疗的临床报道和分析6,本人认为现代社会情志因素导致失眠的发病率更高,失眠、多梦不单单为心神失养,肝失疏泄亦为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肝失疏泄可导致气血失调,肝血不足肝不藏魂,同时肝火上亢、肝气横逆、肝旺乘脾等均为肝病累及其他脏腑,终致神不内守而致不寐;从而导致不寐。
3 亚健康失眠的特点与诊断
亚健康失眠应同时具备亚健康和失眠症双方的特征,根据亚健康的诊断标准以及失眠症(美国精神病学会(DSM-III))的诊断标准,亚健康失眠诊断要点为:
3.1 一般情况:亚健康失眠好发于青、中年,脑力工作者为多。
3.2 体质特征:多见于体质较弱,气质敏感、脆弱、易激惹,女性经期、更年期激素水平变化容易发生失眠。
3.3 失眠发生时间超过3-4周,为慢性失眠。一过性失眠(数日)和短期失眠(3周以内)不属于亚健康失眠范畴。
3.4 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睡眠质量差,睡后不能完全解除疲劳,白天困。
3.5 伴有其他亚健康表现,如疲劳、身体疼痛、头痛、烦躁、精神不佳、多汗、不能集中精神、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等。
3.6 匹斯堡睡眠睡眠指数量表,总分数大于7,分数越高,失眠程度越重。
3.7 排除疾病和药物性因素:应排除精神类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各种躯体疾病导致的身体疼痛或各种不适引起睡眠障碍;可致失眠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减肥药、某些抗抑郁药、抗胆碱药等。以上情况均不属于亚健康失眠范畴。
4 亚健康失眠的中医治则
亚健康失眠的中医辨治除了按照失眠症辨虚实、辨脏腑进行辫治之外,更需加强对肝的调理干预,使之恢复正常的肝主疏泄功能。法则包括,疏肝解郁、清肝宁心、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4.1 疏肝解郁:
适于肝郁导致神志不调、心神失养所致失眠,症见情绪不遂、心神不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可伴有胸闷不舒、胃脘不适、胁胀或痛、肢体不舒、女性月经不调等兼证。
方药:加味逍遥散加减,
方剂组成:柴胡、当归、香附、丹皮、栀子、枳壳、合欢花、丹参、郁金、玫瑰花、生龙齿、茯神、百合、灵芝、枣仁。
4.2 清肝宁心
适于肝火郁结,上扰心神所致失眠,症见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多梦易醒,多伴有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胸胁胀满、胃中嘈杂或反酸、大便秘结或不爽、尿黄。女性可月经提前、量多、经前乳胀痛。
方药:柴胡清肝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方剂组成:柴胡、黄芩、丹皮、炒栀子、生地黄、生龙齿、知母、茯神、远志、酸枣仁、钩藤。
4.3 滋阴清热
适于素体阴虚,兼之肝郁化火,导致心肝郁热,神不内守。症见虚烦易怒、多梦易醒、五心烦热,可伴心悸、盗汗、咽干、头晕或胀,舌红,脉细数或弦细数。
方药:天王补心汤加减
方剂组成:天冬、麦冬、元参、生地黄、知母、远志、酸枣仁、丹参、栀子、钩藤、白芍、珍珠母。
4.4 养血安神
适于肝血亏虚,肝不藏魂,心神失养,导致失眠之证。症见不易入眠、多梦易醒、头晕眼花、双目干涩、爪甲失荣、肢体发麻,女性可月经不调,舌淡,脉弦细。
方药:四物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方剂组成:酸枣仁、柏子仁、地黄、当归、川芎、知母、钩藤、珍珠母、丹参、茯苓。
综上所述,亚健康失眠是现今社会失眠症人群中占较大比例的类型,属于亚健康的亚型之一,从亚健康视觉对其进行研究和干预,不但能提高失眠症的防治效果,且对通过亚健康状态的纠正,可提高亚健康携带人群的生活工作质量,防止各种慢病及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肝郁角度研究亚健康的病因病机,以及从肝论治亚健康失眠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亚健康及失眠症中医诊治水平,继而完善中医学理论。
参考文献:
[1] 孙涛,王天芳,武留信. 亚健康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9
[2] 许兰平,郎森阳,姜凤英.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华夏出版社,2006,1:339.
[3] 李绍旦.亚健康失眠状态中医证候特征及干预作用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博士论文,2008,5:69-75
[4] 李绍旦,杨会明,王振幅等. 亚健康失眠人群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2008,N1A,V11:23-24.
[5] 申艳红,张庆祥.肝主疏泄与失眠的理论探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5,V12 ,N5:65-66.
[6] 马捷,李峰,宋月晗等.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2,4,V27,N4:1076-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