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合训学员的精确培养

2013-04-29 00:44李柯尹存清李元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

李柯 尹存清 李元

摘要:当前,按照“4+1”培养模式培养的合训学员,是未来履行新时期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探路者、领导者、管理者。他们的培养质量事关我军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信息技术为教育观念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教育管理手段,以合训学员未来岗位需求为目标,实现对合训学员的精确培养。

关键词:合训学员;培养质量;教员管理;精确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21-03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战争形态的变革,塑造能够在信息化战争中组织实施精确指挥、管理、保障的新型军事人才,特别是指挥人才成为军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需求。因此与之相适应,军队院校需要变革教育管理理念,创造性改造现有教育管理手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实施精确化培养成为当前和今后军队院校改革的必然趋势1]。精确化培养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并处理教学、培养、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文件、数据等信息,对学员实施针对性强的精确培养。信息技术为教育观念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教育管理手段,以合训学员未来岗位需求为目标,实现对合训学员的精确培养。本文就转变军校现有教育管理理念,运用信息化教育管理手段,对合训学员实施精确培养进行了有益探讨,希望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一、合训分流学员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适应时代和军队的发展,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当前我军正在努力实现向机械化信息化军队跨越式地发展,正在大力培养各类信息化军事人才,特别是信息化指挥员。为此,自2000年以来,我军开始调整初级指挥员培养方式,实行了“基础教育合训、专业训练分流”的改革,即采用“4+1”培养模式:对招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先用4年时间,在专业技术类院校完成“基础教育合训”。此阶段主要完成通用学科专业大学本科教育,同时进行必要的军事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指挥军官的基础培训,实现由青年学生向合格军人、向既懂技术又适合从事指挥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转变。学生在完成基础合训阶段学习后,转入初级指挥类院校,进行为期1年的指挥专业培训。此阶段主要完成军事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初级指挥军官的基本培训,实现由合格军人向合格初级指挥员的转变。从中不难发现,按照“4+1”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使合训分流类学员成为德、智、军、体等各方面协调发展,适应我军信息化建设和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需求的,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复合型初级指挥军官[1]。

二、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对合训学员实施精确培养

目前,传统的合训学员教育管理理念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过于强调知识学习成绩,对其他能力素质(如自学能力、实践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等)的培养重视不够。二是强调按照一些人为设计的统一标准,对合训学员实施“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没有注意到不同个体的特点差异,没有实施“靶向式”教育培养。三是没有营造允许学员出差错、受挫折的氛围。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我们首先准确界定军校精确培养的科学内涵,并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学员实施精确培养。

1.精确培养的科学内涵。胡锦涛主席2005年10月视察南京军区时指出:“要着力解决军事训练、战备落实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落实训练、战备各项计划的力度,切实把各项工作量化、细化、具体化”。胡主席的重要指示为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军校教育水平指明了方向,指出了新时期新阶段信息化军事人才教育的着力点—精确培养。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精确化培养是一种使人才培养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教育方法。“精”就是精细、精湛、最优,也就是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确”就是准确、确实、定量,也就是标准规范、落实到位。精确培养,就是通过提高教育过程中,决策、计划、控制、协调和评估这些活动的定量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追求更加完美的教育管理方法[2]。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念是: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个体特点,对其实施精确化培养。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特别是指挥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军事人员必须具备精确化的思维方式,要求指挥人才具备精确化管理能力。军队院校精确培养是以增强军队院校综合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对管理对象实施定量、精细、准确的规范与控制,达到系统整体效能优化的过程。在军队院校的管理活动中,既要重视战略上的宏大构想,把握正确的方向与目标;也要注重细节上的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通过精确培养,实现管理的定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实现战略与执行的无缝衔接。

2.信息化环境是军队院校人才精确培养的必然要求。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军事领域作为最新科技的“试验场”,战争样式也逐步迈入信息化战争时代。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于信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军队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率先实现信息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

3.信息化管理是军队院校精确培养的必要手段。信息化管理不是取代现行的军校管理,而是在现行的军校管理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网络等信息化方式来提高管理的精确性和高效性,形成更广、更大范围的协同。如果人员量化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即使有些人员管理已经实现了定量化,但是这些定量化的信息难以迅速检索,这样就不能做到随时随地随需地利用所有的管理信息。信息化管理手段具有收集处理信息快捷、准确;分析判断智能化;落实工作高效化的特点,每一项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指向都需要能够立即投入到应用中来,通过应用、再反馈,修正院校管理和建设,以此达到精确培养精细、准确、快速的要求。

三、当前军队院校实施精确培养存在的问题

1.精确培养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受中国传统直觉体悟思维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惯性在深层次上有“轻理”的倾向。这种“不善长理性”的直觉体悟思维,要么习惯于用思辨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思想观点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凭经验来指导管理行为;要么用一种粗放的思维来决策,而往往忽视通过精确的排列组合和数理计算来决策、指挥。直觉体悟思维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凭印象凭经验,往往不准确,不能对事物从长远和整体上把握。它的认识结果只能停留在事物表面,使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整个社会理性极度缺乏。我们的军队管理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土壤,直觉体悟管理、粗放管理和经验管理在我军院校管理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比如:有的院校管理者在培养学员的过程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忽视对客观存在的科学理性分析,忽视了规章制度落实的严谨细致,存在“差不多”和“基本上”的现象。

2.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精确培养要求院校的教学、科研、行管等制度高度融合统一且细致明确、便于操作、评价科学,而许多院校的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①目标计划体系不够健全、不够科学。院校近期、中期、长期规划相互交叉,各部门的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存在内容矛盾、时间冲突的现象。②培养体系不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粗放式管理条款较多,但缺乏对人员、车辆、装备全方面、全员额、全过程的具体操作执行要求较少,主要缺乏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③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处理手段不力、结果不透明。院校教学建设始终是学院建设的根本,但现行教学管理措施缺乏精确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员学员的业绩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信息化建设和运用水平尚不能满足精确培养的需要。高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培养理念和方法手段的全面创新,从而产生了精确培养,其核心是信息化。当前,制约院校精确培养实现的原因有三:①信息化資源建设水平不高。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建设。但目前我军院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究其原因,首先是在宏观上军事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力的指导和协调,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或使用效率不高,推动力不够;其次是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在开发上大家各搞一套,造成重复建设,并为以后的兼容留下隐患;再次各个院校各自为政,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缺乏协调与合作,分散了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和物力。②管理者信息能力不强。一方面,管理者的培养思想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要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有个过程;另一方面,管理者需要有较好地获取信息、储存信息、管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使用维护系统的习惯和能力。③信息安全缺乏保障。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益,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问题。一方面,信息系统使用范围广、用户多,部分用户安全防范意识差,使用保管涉密载体不当的现象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网络渗透、窃密、攻击已成为信息战的重要作战形态,国内外敌特人员经常对我实施网络攻击,黑客窃密、破坏网络事件时有发生。

四、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强化精确培养,提高军队院校育人质量

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军校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是进行精确培养的必然需求,是军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搞好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充分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外界变量与信息,合理配置教学、行政等各种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化和数字化教学、管理活动,从而实现精确培养,提高育人质量。

1.构筑信息管理平台、开发信息化管理软件,为精确培养提供必要“硬件”。军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精确培养的必备硬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综合运用教育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运筹学和系统工程学等相关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对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维护、传递和分析利用的自动化系统。该系统能客观反映院校教育现状和历史进程,为教育管理活动与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能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全时段、全方位的精确培养。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教学、科研、行管等工作的精确培养,主要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①要科学制定军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一方面,军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存储媒体不断更新,坚持标准化建设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加强控制、融合统一;另一方面,军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信息数量庞大、类型繁多,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操作标准。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细化制度要求。依据条令条例、教学制度把粗放的要求规定细化成各项工作、每名成员的执行规范。其次,要量化过程管理。在过程管理中,对每项工作、每个人都要有定量分析。再次,要科学评价。充分利用运筹学、统计学知识和人工智能对每项工作、每个人做出科学评价。③完善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建设,提高精确培养效率和质量。第一,要建立管理教育网络系统,实现院、系、室(队)三级能够资源共享、同步管理。如建立系、室、队基础管理系统,依托校园网、监控设备对各单位实行远程监控和实时指导;建立网络教学管理,对教员授课、课程进展、课堂秩序、学员学习效果进行综合信息管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系统建立网上财务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财务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视性;建立后勤管理系统,对全院后勤工作统一管理。第二,要建立人员精确培养子系统。如将单位人员的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特点特长、家庭状况、奖惩情况等相关内容,梳理、细化成一系列指标,作为人员评价的量化依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转变管理理念,提升信息能力,为精确培养创造过硬“软件”。军校管理者是精确培养的主体,管理者只有转变粗放式和经验式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对精确培养的思想认识,更加熟练地运用好信息化教育管理平台,才能有效提高精确培养的质量和水平。(1)管理者要确立三个观念:①精确培养决定效果的观念。精确决定效果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首先,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演变成大问题,这是客观规律。其次,实由精来,精能促实。如果落实非常深入、非常精确,那么工作肯定是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再次,精能保证质量,质量决定效果。工作能做到精益求精,那么质量肯定是有保证的。②精确培养决定水平的观念。精能反映出干部的能力、思路和水平;精能反映出群体的素养、意识和精神。③精确培养决定作风的观念。精确反映精神面貌,工作要做到精确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精确反映贯彻力,推行精确培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没有坚强的贯彻力是不可能打开工作局面的。(2)实施精确培养依靠大批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才。管理者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努力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做到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搜集、存储分析处理信息,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实施办公、管理、交流,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常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精确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精确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3.继承传统,创新模式,正确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精确培养中的作用。精确培养是一种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为特点的新的管理教育模式,它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精确培养要注意把握“三个结合”:①“人管”与“机管”相结合。机管可以替代人管中常规的、定式的、数字的管理,但机管不是万能的,切不可忽视人管的作用。②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合。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是交替呈现在管理对象身上的状态,只有实现对静态和动态的全面控制,才能对管理对象实现全方位、全时空的管理。③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信息化管理手段强调了“量化”和“数字化”,弥补了以往定性方式不精确的缺陷,提高了管理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但管理中的问题不是全部都能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现的,要克服重定量、轻定性的倾向,坚持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准确地把握管理对象的本质。

总之,精确培养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它突破了其他管理的不完善性,应用具体性、可视性、操作性强。只要充分将之与现有的院校管理模式有机结合,提高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必将使军队院校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占荣辉,鲁敏.基础合训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2):63-65.

[2]张增印.军队院校管理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7.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提高全英文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多方参与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提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初探
关于提高文科院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思考
文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